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这个术语,随着海德格尔研究的兴起,几乎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中的常用词。可是,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却很少深入地去思考它们的确切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仿佛这些都是自明的,无须深究。然而,哲学与常识的根本差异正在于,哲学的思考是从人们从不怀疑的、自明的东西入手的。
即使对于海德格尔本人来说多数人也忽视了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作理论的梳理。只有认真研究《存在与时间》的篇章结构,我们才能理解时间性与时-间性如何复杂的关联一体。海德格尔从一般存在意义的优先性与此的被抛性入手,分析了出日常此在分析中所揭示的生存论时机结构和本真此在生存的时机结构,揭示出时间性和时-间性在世界历史中的发生结构。他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给出了基础存在论(生存论)的路向,完成了自己的“哲学革命”,似乎是马克思的“同路人”。
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路向由44年手稿发出革命的呼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的“哥白尼革命”完成,他们都走上了一条反对形而上学的道路。可是,不仅仅是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还需要澄清,更重要的理论旨趣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上的“视域”是否有其可通约性。
本文从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奠基;44年手稿: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所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的抽象统治的批判;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文章认为:比较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各自的存在论思考中从起点开始就借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走向了事情本身,并且都对“异化现象”作了深刻的批判,从而各自走到历史的深出;他们在起点就拒绝传统存在论的概念的、逻辑的、反思的路向,而不约而同的倾向于前概念的,前逻辑的,和前反思的世界。海德格尔是通过对此在的“被抛性的”生存论分析入手来剥离时间性本真存在从而完成了对形而上学颠覆了的话,那么马克思则是着眼人的“对象性活动”入手,从劳动的考察中一步步深入到经济学的批判--以此通达对一切抽象存在论的颠覆。
马克思绝不就时间性本身来思考“时间性为何“因为什么是时间的问题已经落入了知识论的窠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那种牛顿抽象性时间观在社会层面的反映就是”抽象概念的资本“抽向统治”,这种异化的形式如何被去蔽?马克思的回答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