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避现象是工业社会下一个国际性的共性问题,并且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社会各领域,集中地显现出人们对生存安全的高度关切。大量的邻避现象不仅对社会的良序运行造成影响,而且对社会的优善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行和平稳较快发展,中共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逐渐增多。地方政府在消解邻避现象的治理中,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邻避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邻避现象,就其实质而言,是环境正义的问题。而究其原因,方而是由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直接隐性或显性地危害邻近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产生邻避现象的客观原因。而另一方面,由于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传统“政治精英+专家集团”的决策模式,将受政策影响的民众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造成决策程序不公正不公开。民众由于没有实质意义的决策权力,既无参与权也无知情权,其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的伸张。这种决策模式最终的结果是政策的合法性不足,同时,由于传统决策模式不能透彻地了解和关顾受政策影响的少数群体,导致公益性设施的负外部成本由设施临近的民众负担,造成风险的不公平分配。如何较为全面地把握邻避现象的治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主要通过典型案例,采取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了解有关邻避现象的历史和现状。邻避现象的特征中,我们看到其核心元素就是风险。邻避设施伴随着风险而邻避现象反映着社会民众处理风险的态度。因此我们从风险社会的治理视角来探析邻避现象的治理,以风险社会理论中主张用民主协商治理来分析邻避现象的治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沿着协商民主治理的理路,政府在面对具有显著邻避问题的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应在公共理性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实行公共的理性和民主的协商、讨论,平等考量利益各攸关方的合理诉求,尤其是受公共政策直接影响的少数人的利益要求,做到决策的公正、平等。同时,各利益攸关方在参与协商中,从追求公共善的角度,作出理性的互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抑制邻避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