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50778047)课题的子课题,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大空间单体建筑在城市运行中应对突发事件、实现应急医疗功能转换的设计策略。随着城市化水平进程的加快,大空间建筑由于其特殊的优势在城市中的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在应急情况下,大空间建筑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义务,安置地震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充当院前应急救援场所等已经成为政府应急体系中的预备力量。当今,突发灾害事件频发,带来的危害有增无减,地震、海啸、冰雪袭击、传染性疾病、集体中毒、群体性卫生事件等成为新威胁。当人们惊慌无助之时,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又在何处?脆弱的心灵需要安抚,受伤的躯体需要治疗,安全可靠配套完善的建筑此时理所应当最佳的庇护所。当人类对大部分灾难还无法准确预测时,我们依旧可以未雨绸缪,让灾害变得不再突然,用科学的办法,理性的方式指导救灾工作。2010年,智利历时60多天成功救援被困矿工的事实给我们一个警示,救灾中避难场所的作用至关重要,救灾需要八方力量支援,同样也需要提前预防提高应急能力储备。当前,我们应该加大紧急情况下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让大空间建筑发挥更多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从大空间建筑的特征出发,结合救灾的角度,针对在突发事件中大空间公共建筑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对大空间的建筑设计提出应对策略。为了构建应急救援体系,正处于突发事件频发时期的城市建设,必须在招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原则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规范有序和灵活可靠的城市设施作为蓄势待发的应急力量,实现应急能力的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高保障性,以把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全文共分为四章,共计4万4千余字,插图57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