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强调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大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技术,为教师有效地使用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专业发展方面的支持,建设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都基于一个前提性的、不证自明的认识: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进教育改革。事实上,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却是困惑重重,期望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落差。 要走出技术乌托邦,首先需要采取冷静、审慎的态度对20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状况进行反思。本文首先以美国为例,对20世纪以来计算机在学校教育领域应用的状况进行了追溯,揭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应用的三个阶段的定位:(1)作为教学辅助工具;(2)作为学科教学内容;(3)强调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定位的变化既反映了人们对技术与教育关系认识的模糊,也反映了人们对技术与教育关系的孜孜探求。 本文的第二章考察了信息技术在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应用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1)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没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促进学生的理解;(3)网络没有带来期望的交互。为什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会面临如此的尴尬本文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认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对教育中的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技术在教育过程的参与程度不一样。从技术本身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之间并无天生的、必然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沟通技术”,信息技术具备了用于教育的可能性。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不仅在于信息技术可以用于教育过程,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和存在方式的变革。我们需要跳出只局限于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狭隘视野,从信息化的高度来考察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明确了这一点后,第四章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提出了三个观点: 第一,从整体性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必须处理好校内与校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理应用必须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价值,重新构建课堂教学的过程观为前提; 第三,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以有效的教与学的原则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