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是人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如何将运动编码为语言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热点。运动事件(motion event)为Leonard Talmy提出的宏事件(macro-event)的种类之一,是现实运动在语言中的词汇化。同时,Talmy以宏事件中核心图式被包含在卫星词中还是在动词中作为标准,将世界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且将汉语和英语一样被列为卫星框架语言,这一分类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讨论。以往研究大都基于描述性分析,未统计核心图式由卫星词还是由动词来体现的频数;此外,对于Talmy理论的解读、对语料的选择等方面也存在缺陷。
为探讨汉语的框架类型及英汉在运动事件表达方式上的特征,本文建立书面语运动事件语料库,并针对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语料库由7046句英语非施事运动事件和8648句汉语非施事运动事件构成。语料选取来自于以下五本小说:莫言《生死疲劳》《牛》,余华《活着》,以及美国作家Anthony Doerr的畅销小说《All the Lights We Cannot See》及Catherine Ryan Hyde的畅销小说《Pay It Forward》,五本小说所描述的均为日常生活,语言风格口语化,符合Talmy对运动事件语料的要求。
经统计,英语非施事运动事件小句中,核心图式由卫星词体现的小句数在两本小说中分别占总小句数的71.4%和72.8%,呈现出卫星框架语的特征;与之相比较,汉语语料中,大约为55%的运动事件小句的核心图式都由动词体现。经卡方检验,英汉运动事件类型具有显著差异(ρ<0.05)。从所收集的口语化的叙述文体中看,汉语更倾向于为动词框架语。
对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上有以下特征:
一、英语运动事件多数由介词或副词合并路径义,而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由介词、方位词或路径动词体现。英语介词与本身不表位移的动词相结合后,也能形成运动事件,介词对运动事件具有一定的再造性。此种情况下,介词成为表路径的卫星词,并体现该运动事件的核心图式,介词的此种功能强化了其卫星语的特征;
二、汉语运动事件中,在参照物或背景名词之后会出现定位词(localizer),而英语没有定位词;汉语定位词往往与位移+趋向动词一同出现,在简单动趋式(V+Path verb)和复杂动趋式(V1+V2+V3)中皆常用。定位词细化了位移的参照物或目的地,使得位移的路径和最终位置更加突显并成为核心图式,定位词的此种功能强化了汉语的动词框架语特征。
三、英汉连动句的表达形式不同。汉语连动句中同一主体(Figure)后可接连不断地跟随多个位移,且各个位移的路径各不相同,在语义上可表示为[Motion+Path]1+[Motion+Path]2+[Motion+Path]3+...+[Motion+Path]n,句式上呈现为VP1+VP2+VP3+......+VPn;英语中虽然也有类似句式,但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分词、从句、并列句等语法手段对其进行转换,或只使用一个动词,只增加不同的路径,在句法上表现为增添介词短语,呈现出[Motion]+[Path]1+[Path]2+[Path]3......+[Path]n的句式特征。在语义上,英语连动句可以表示为V+Satellite1+Satellite2+Satellite3......+Satelliten。同为连动句的情况下,汉语比英语表达更为灵活。
本文结合Talmy框架类型学理论,认知语义学和我国悠久的汉语动趋式研究,探索现代汉语的框架类型,及英汉语在运动事件上表达方式的异同。此外,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对以往对理论和语料的错误使用现象做出了指正。本文为我国Talmy宏事件类型学研究和动趋式研究做出了补充,对英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进行对目标语言的元认知有启发意义。
为探讨汉语的框架类型及英汉在运动事件表达方式上的特征,本文建立书面语运动事件语料库,并针对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语料库由7046句英语非施事运动事件和8648句汉语非施事运动事件构成。语料选取来自于以下五本小说:莫言《生死疲劳》《牛》,余华《活着》,以及美国作家Anthony Doerr的畅销小说《All the Lights We Cannot See》及Catherine Ryan Hyde的畅销小说《Pay It Forward》,五本小说所描述的均为日常生活,语言风格口语化,符合Talmy对运动事件语料的要求。
经统计,英语非施事运动事件小句中,核心图式由卫星词体现的小句数在两本小说中分别占总小句数的71.4%和72.8%,呈现出卫星框架语的特征;与之相比较,汉语语料中,大约为55%的运动事件小句的核心图式都由动词体现。经卡方检验,英汉运动事件类型具有显著差异(ρ<0.05)。从所收集的口语化的叙述文体中看,汉语更倾向于为动词框架语。
对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运动事件的表达方式上有以下特征:
一、英语运动事件多数由介词或副词合并路径义,而汉语运动事件中路径由介词、方位词或路径动词体现。英语介词与本身不表位移的动词相结合后,也能形成运动事件,介词对运动事件具有一定的再造性。此种情况下,介词成为表路径的卫星词,并体现该运动事件的核心图式,介词的此种功能强化了其卫星语的特征;
二、汉语运动事件中,在参照物或背景名词之后会出现定位词(localizer),而英语没有定位词;汉语定位词往往与位移+趋向动词一同出现,在简单动趋式(V+Path verb)和复杂动趋式(V1+V2+V3)中皆常用。定位词细化了位移的参照物或目的地,使得位移的路径和最终位置更加突显并成为核心图式,定位词的此种功能强化了汉语的动词框架语特征。
三、英汉连动句的表达形式不同。汉语连动句中同一主体(Figure)后可接连不断地跟随多个位移,且各个位移的路径各不相同,在语义上可表示为[Motion+Path]1+[Motion+Path]2+[Motion+Path]3+...+[Motion+Path]n,句式上呈现为VP1+VP2+VP3+......+VPn;英语中虽然也有类似句式,但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分词、从句、并列句等语法手段对其进行转换,或只使用一个动词,只增加不同的路径,在句法上表现为增添介词短语,呈现出[Motion]+[Path]1+[Path]2+[Path]3......+[Path]n的句式特征。在语义上,英语连动句可以表示为V+Satellite1+Satellite2+Satellite3......+Satelliten。同为连动句的情况下,汉语比英语表达更为灵活。
本文结合Talmy框架类型学理论,认知语义学和我国悠久的汉语动趋式研究,探索现代汉语的框架类型,及英汉语在运动事件上表达方式的异同。此外,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对以往对理论和语料的错误使用现象做出了指正。本文为我国Talmy宏事件类型学研究和动趋式研究做出了补充,对英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进行对目标语言的元认知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