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角度入手,对埃及作家塔希尔的长篇小说《日落绿洲》做了详尽的分析,论文分为三章来论述:
第一章介绍作家塔希尔及其小说《日落绿洲》的内容,并阐述从后殖民文学角度研究小说的可行性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巴哈·塔希尔是一位埃及作家,是阿拉伯当代作品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1935年生于开罗。塔希尔至今为止的主要作品共有四部短篇小说集、六部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小说《日落绿洲》、《索菲娅姨妈与修道院》及《爱在流放地》。
2008年塔希尔凭借小说《日落绿洲》荣获第一届国际阿拉伯布克奖。《日落绿洲》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以十九世纪末埃及反英爱国民族主义运动-奥拉比革命失败、国土被英军占领为小说背景,以居住着强悍独立的埃及少数族裔柏柏尔人的边陲小镇--锡瓦绿洲为小说场域,刻画了为埃及傀儡政权效力的小说主人公马哈穆德及其痴迷于考古学的爱尔兰妻子凯瑟琳等人物。故事的主线围绕着马哈茂德在妻子凯瑟琳的陪同下去锡瓦绿洲赴任而展开,还有几条辅线穿插于主线中,随之引进了其他典型人物,如叶海亚、萨比尔两位迥然不同的土著长老、瞧不起埃及本国人的野心勃勃的瓦斯菲,凯瑟琳的妹妹菲奥娜,和被族人视为异类的绿洲土著少女麦丽卡。
《日落绿洲》的内容符合后殖民文学文本的一些较明显的共同特征,是一部有着后殖民主义批判思维的文本,从后殖民文学范畴来研究《日落绿洲》是具有可行性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一些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如: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斯皮瓦克的文化身份,萨义德与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
第二章分析小说人物关系,运用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通过对人物间冲突的讨论,揭示后殖民时代困扰埃及、阿拉伯世界甚至是全世界的一些社会、历史问题,并阐明作者的一些独到观点。本章将这些冲突分为三大类进行讨论,一是殖民与被殖民,二是东方与西方,三是传统与未来,这几个方面都是后殖民文学关注的焦点。
针对小说中殖民与被殖民的冲突,论文运用“自我与他者”“内殖民主义”等理论,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马哈穆德与其上司哈尔菲的冲突,以及他与锡瓦人民的冲突。阐明了作者站在后殖民时代,反观殖民历史时的一些独特思考,包括:“埃及梦”无法实现的原因,侵略者本身也是受害者的权力关系,以及后殖民时代民族文化及少数民族地位等。
针对小说中东方与西方的冲突,论文运用“东方主义”“东西方文化误读”等理论,分析了小说女主人公凯瑟琳与丈夫马哈穆德的冲突,以及她与土著人民的冲突。阐明后殖民时代东西方文化交往不顺利的原因是“东方主义”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误读。
针对小说中传统与未来的冲突,论文运用“历史反书写”等理论,分析了拥有现代思想的绿洲土著麦丽卡、叶海亚和土著传统势力的冲突,以及马哈穆德与瓦斯菲的冲突。阐明作者呼吁人们从不适宜的旧传统中清醒、迈向先进现代,以及呼吁埃及人民在后殖民时代摆脱历史的束缚,从对过去的沉迷中清醒过来开眼看看埃及的现实,用自己的力量实现埃及的振兴。
第三章分析小说人物个体,探讨在后殖民时代人类共同的内心挣扎,并揭示小说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第一节通过分析马哈穆德、凯瑟琳及亚历山大大帝的内心独白,运用后殖民文学研究中的“流放”理论,揭示了后殖民时代“心灵流放”状态下人类共同的内心挣扎——找寻真实的自我及探求生命的意义,并探讨了小说悲剧结局的寓意。
第二节通过分析小说“多声部”及大量描绘人物内心独自的创作手法,对比凯瑟琳及其妹妹菲奥娜在与土著居民交往中的不同心理与表现,运用“文明冲突论”“文化帝国主义”等理论,表明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才能解决后殖民时代的众多冲突,暗示了后殖民时代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第三节通过分析马哈穆德、凯瑟琳和亚历山大大帝对美好世界的想象,表明后殖民时代人类的共同诉求——一个和谐的未来,并揭示了作者通过小说向人们展现的通往和谐未来的和平而又宁静的道路——建立宗教共同体。
论文通过对小说《日落绿洲》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研究,展示了后殖民时代困扰人们的诸多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挣扎,探讨了埃及、阿拉伯世界、甚至全世界面对的纷繁错综的历史、社会问题,阐明了作者对处于后殖民时代的埃及现状的一些深刻思考,并揭示了小说的积极意义——倡导通过认同与对话走向和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