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塔河油田9区-西达里亚奥陶系相关井段地层岩芯及薄片观察,根据储渗空间形状、大小及成因分类原则,将区内奥陶系储渗空间划分为溶蚀孔隙类、溶蚀孔洞类、岩溶洞穴类、风化裂缝类、构造裂缝类等五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区内奥陶系储层划分为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岩溶洞穴型储层、构造裂缝型储层等四类储层。通过对区内钻井剖面储层的发育分布进行分析,显示区内岩溶缝孔洞型储层最为发育,其次为构造裂缝型储层,岩溶洞穴型储层也较发育,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发育较少。滩相溶蚀孔隙储层主要发育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岩溶缝孔洞储层主要发育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洞穴储层主要发育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和中奥陶统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部分发育。构造裂缝储层主要发育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和中奥陶统一间房组。通过对区内奥陶系储层储集空间形成机制的研究,显示区内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加里东中期大气水岩溶作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气水岩溶作用、海西晚期热液作用及热液溶蚀作用等四种类型。通过储层的井点控制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的综合,指出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层段集中于一间房组上部,平面上此类储层的发育展布受滩体展布控制;良里塔格组顶部缝孔洞型储层纵向上主要在良里塔格组顶部平行不整合面下面附近分布,平面上,台地边缘滩部位是此类储层的发育分布区;岩溶缝孔洞型储层主要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气水岩溶作用的产物,局部是海西晚期热液溶蚀作用的产物,部分是前面两种作用叠加的结果;地层岩性、不整合面及其岩溶古地貌、断裂仍然是此类储层形成及发育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区内西北部洞穴型储层仍主要在海西早期风化壳150—250米范围内发育分布,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区内东南部岩溶洞穴储层,多在距海西早期风化壳300米之下的深部发育,主要受断裂控制。经过对区内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得出区内储层主要受地层岩性、古构造、古断裂、古地貌和岩溶作用等的控制,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控制区内储层的发育和展布。通过对区内储层的综合研究,将储层的发育级别分为3个区带:Ⅰ-储层发育最有利区;Ⅱ-储层发育有利区;Ⅲ-储层发育较有利区。在储层发育分布特征、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以及已有的勘探开发生产情况,提出区内奥陶系储层发育2个最有利油气富集带和4个有利油气富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