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citrin缺陷导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SLC25A13基因突变情况,以便早期做出正确临床诊断,及时治疗并改善患儿预后。 方法:通过对同济医院2010年-2014年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8例 NICCD患儿临床表现、血及胆汁生化、血氨基酸及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质谱、肝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医学影像学、临床评分系统等特点进行分析,并与临床拟诊NICCD组及胆道闭锁(BA)组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1.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28例基因确诊NICCD患儿中,男女比例1.5:1,黄疸发生日龄22.68±23.24d,平均出生体重2.79±0.43kg、肝大/肝脾大、喂养困难、胖圆脸、腹泻;NICCD组与拟诊NICCD组均无明显差异;NICCD组出生体重较BA组低,黄疸发生日龄较BA组晚,性别及CMV感染率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2.辅助检查 1)血生化:NICCD组胆汁淤积指标升高:γ-GT、ALP、TB、DB、TBA升高(100%),AST、ALT轻度升高(100%、59%);非特异性指标:白蛋白降低(100%)、甲胎蛋白升高(100%)、乳酸升高(100%)、血氨升高(82%)、甘油三酯升高(35%)、胆固醇升高(30%)、低血糖(83%)、HDL降低(100%);NICCD组与拟诊NICCD组比较AST/γ-GT、DB/TB偏低,余血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NICCD组与BA组比较ALP、LDH、TBA、Lac、AFP明显升高,TP、ALB、PA、BS明显降低,AST/ALT、ALP/ALT、ALP/γ-GT、TBA/DB、TBA/TC偏高,DB/TC、DB/TB偏低;胆汁生化:NICCD组血液中TB、DB、TBA升高,胆汁中各成分则相对下降,与拟诊NICC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2)代谢方面:血氨基酸:NICCD组Cit、Met、Thr、His明显升高,Cit最高可达正常参考范围上限27.9倍,与拟诊NICCD组无统计学差异,而Cit、Thr、Tyr升高较BA组明显;串联质谱:C2、C5:1、C6、C14升高例数超过50%,与拟诊NICCD无统计学差异,而C16、C18:1较BA组升高明显;尿气相色谱质谱:NICCD组与拟诊 NICCD组比较4-羟基苯乙酸升高,与 BA组比较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明显。 3)肝脏病理:NICCD组肝细胞淤胆及肝细胞脂肪变性为100%、无胆管增生,与拟诊NICCD组无明显差异;BA组与NICCD组比较无肝细胞脂肪变性、胆管增生91%;肝组织超微结构:NICCD组肝细胞脂肪变100%,毛细胆管扩张伴管腔内胆汁淤积83%,胶原纤维沉积及内质网增生67%、炎性细胞浸润50%、线粒体异常17%,与拟诊NICCD组无明显差异;BA组与NICCD组比较肝细胞脂肪变性仅17%。 4)影像学:B超:NICCD组呈现肝实质回声增强、呈早期脂肪肝样变,与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组呈现小胆囊或胆囊未显影、肝门部异常高回声(纤维斑块可能),与NIC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基因分析:本组常见突变类型为851del4、IVS6+5 G>A、1638 ins23,其中单纯杂合突变者Ci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5倍占69%,纯合突变中有1例Cit正常;临床评分系统:NICCD组≥4分,BA组≤3分(P=0.000,χ2检验),ROC曲线结果示当ALP=731.5U/L,TBA=116.9μmol/L,AST/ALT=2.26,ALP/γ-GT=2.36,ALP/ALT=6.91时,考虑NICCD可能性大。 3.治疗:停母乳、给予无乳糖及富含中链脂肪酸特殊饮食、熊去氧胆酸40 mg/(kg?d),93%的患儿1-2周内胆红素下降水平超过50%,仅1名患儿病情反复,疗效不佳。 结论: 1.临床拟诊NICCD组与确诊NICCD组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显著差异性,故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2. NICCD组与BA组比较:ALP、LDH、TBA、Lac、AFP明显升高,TP、ALB、PA、BS明显降低,AST/ALT、ALP/ALT、ALP/γ-GT、TBA/DB、TBA/TC偏高,DB/TC、DB/TB偏低,Cit、Thr、Tyr升高,C16、C18:1升高,4-HPPV、4-HPL升高;肝脏病理示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伴胆汁淤积;临床评分系统示NICCD组≥4分,BA组≤3分。 3. NICCD组的血生化、代谢、肝组织病理等实验室检查可为临床初步诊断提供一定依据,SLC25A13基因检测为确诊依据,但单纯杂合突变伴Cit明显升高者,不能完全排除NICCD诊断,且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关联。治疗主要通过饮食控制及熊去氧胆酸利胆治疗,大部分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