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人们普遍认为,国际经济新闻的报道及编译,都是传播经济信息的理想途径,在全球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新闻编译长时间以来并未引起太多重视。在中国,英中经济新闻编译在传播学领域和翻译领域都处于边缘位置。实际上,新闻编译有较强的专业性,它既需要翻译、编译和新闻写作的功底,又需要经济领域和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知识。《环球时报》(中文版)是中国共产党喉舌报纸《人民日报》旗下的国际新闻报纸。它是中国大陆两份可以直接刊载外媒消息的新闻报纸之一(另一份为《参考消息》)。自1993年创刊以来,《环球时报》现已发展成严肃大报,广受欢迎。而在1992年,中国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中国民众开始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也对全球经济信息表现出更多的关注。本着“在现场”和“说真话”两大原则,《环球时报》在中国受众颇多;而其编译的经济新闻,则为中国受众打造了全球经济的图景。本文以《环球时报》的经济新闻为研究对象,以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框架理论、维内和达贝尔(Vinay&Darbelnet)的翻译模式及韦努蒂(Venuti)的归化、异化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环球时报》新闻编译人员在对经济新闻进行英中编译时,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技巧,又是怎样处理其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环球时报》新闻编译人员在编译新闻标题时,积极使用叙事框架法和间接翻译,以确保中文经济新闻的简洁和可读性。在编译新闻主体时,选择性翻译、参与者重新定位翻译和直译等方法经常被使用。除此之外,研究发现新闻编译人员还使用了上述策略之外的一些方法。总体来说,在《环球时报》经济新闻英中编译中,从语言上来讲编译人员更倾向于使新闻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要求,而个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译者更倾向于保留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