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收集并总结儿童不同年龄段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点;2.分析外周血血清EBV核酸载量与EBV抗体检测两种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对IM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0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EBV感染致IM患儿的临床信息,共收集合格病例95例,其中男孩59例(62.1%),女孩36例(37.9%),男:女=1.64:1;将之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0~3岁)、学龄前组(4~6岁)、学龄期组(7~14岁),总结各年龄段患儿的临床特点;同时随机选取同期105名非IM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EBV核酸载量与EBV抗体并分析两者单独或联合对IM的诊断效能。结果:1.95例IM患儿中以0~3岁儿童最多,共50例(52.6%);发病季节多见于春秋季,以秋季为主,其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36.9%,春季27.4%,夏季22.1%,冬季13.6%。2.IM患儿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82.1%)、咽峡炎(81.1%)、颈部淋巴结肿大(73.7%)、眼睑水肿(58.9%)、睡眠打鼾(51.6%)、肝脏肿大(42.1%)、脾脏肿大(32.6%)、皮疹(10.5%);具体比较分析各年龄段临床表现特点:0~3岁患儿临床表现发病率较低;4~6岁患儿发热、咽峡炎比例较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14岁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较为突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肿大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3.分析IM患儿急性期实验室指标得出:0~3岁患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较高,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与其余两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患儿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及阳性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值较其它两组患儿稍高(P<0.05)。4.将血清EBV核酸载量按照4.00E+02~4.00E+03copies/m L,4.00E+03~4.00E+04copies/m L,4.00E+04~4.00E+07copies/m L分为低载量值、中载量值、高载量值,分析年龄与载量值之间的差异:0~6岁患儿以低载量值为主,7~14岁患儿以中载量值为主,高载量值在各年龄段占比均较低。5.95例IM患儿检测EBV核酸、EBV抗体,分析其与年龄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二者联合应用在各年龄段IM患儿中的阳性率均高于单一检测方法。6.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共200名患儿检测EBV核酸、EBV抗体,并分析两种方法单独或联合诊断I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显示:EB病毒衣壳抗原Ig M抗体(EBV-VCA-Ig M)特异度最高92.4%,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诊断IM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明显升高。7.将95例IM患儿EBV核酸载量值取对数后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结果:灵敏度87.4%,特异度82.9%,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36,约登指数0.703,截断值2.609,95%置信区间[0.777 0.893]。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EBV核酸载量对IM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EBV核酸和EBV抗体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对IM的诊断。2.不同年龄段儿童EBV感染所致IM在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0~3岁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4~6岁患儿以发热、咽峡炎为主,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典型;7~14岁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指标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