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以纵向时间年代为线索,分析研究贾平凹小说电影化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在传播系统中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八十年代,贾平凹在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创作出了一系列小说。其中以“改革三部曲”为代表的小说对当时农村改革的现实进行了深入关注与描写。同时,这些作品作为贾平凹整体创作的一部分,也体现出其创作中乡土情怀的来源与延续。当改革三部曲被电影化之后,这种电影化的作品显示出了高度的个性化风格特点。不同的导演对于电影主题与情节的不同倾向,对镜头与节奏的不同处理,都显示出了这种个性化的风格。并且,这种个性化的成功也带来了在不同人群,如普通观众和学界传播中的成功。九十年代,中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市场化浪潮下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与电影创作都进入了新的时期。贾平凹在这段时间的创作也开始于与80年代有所区别。其中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转型中,贾平凹以“涉匪”题材小说为过渡,体现出了对于人性等多方面表现的尝试。这一时期他作品的电影化改编,主要在追求商业化的要求下,对原著进行大胆改编,却并不成功。这一时期的电影化传播,因外部电影生存环境恶劣和和内部创作失利两方面影响,遭受了挫败。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新世纪时代背景下,贾平凹的创作风格、关注方向和电影化技巧都随时代变化发生了改变。贾平凹以对农民工进城这一现实问题的关注,写就了小说《高兴》。而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一方面保留了原小说的故事梗概,却对其基调进行了颠覆性的再造。这种改编方式引起了一些争议,却在传播方面赢得了成功。经过分析研究,本论文在最后综合提炼、概括了贾平凹小说电影化对文学作品再传播、以及对陕西本土文化品牌确立的价值与借鉴意义,对全文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