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狐是(Vulpesferrilata)人畜共患病包虫病(Echinococcosis)在青藏高原东部主要的野生终末宿主,估算藏狐种群大小对于探究藏狐在包虫病传播机制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宏观生态学的方法调查藏狐种群大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生物学手段为估计藏狐种群大小提供了新的可行性途径。微卫星位点在真核生物中分布广泛,而且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近缘物种间可以通用,对DNA样品的损耗较少等很多优点,使得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为此,我们运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基于非损伤取样的原则,使用藏狐新鲜粪便作为研究材料,从48个已发布的藏狐及近缘种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到了11个(P03,CXX172, CPH6, CPH8, POli, P08, P02d, CPH1, DBI, P05h, ATH-142)可用于藏狐粪便DNA多态性分析的微卫星位点,从2011-2012年7-8月间收集的202份类似藏狐粪便中成功提取到128份藏狐DNA(2011年68份、2012年60份),对这128份粪便DNA特异性PCR扩增,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荧光染料标记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位点的基因型数(N),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多态信息含量(PIC)以及不同个体基因型相同概率值(PI)。结果显示,各位点N介于4-7,He为0.66-0.80,Ho为0.17-0.68,PIC为0.7623-0.5496。按照扩增成功率由高到低排列,前6个微卫星位点(P03, CXX172, CPH6, CPH8, POli, P08)的联合PI值小于0.004(PIbiased=2.775×10-7,Plsibs=3.606×10-3),表明这六个位点足以对藏狐进行个体识别。最终,我们从2011年68份藏狐粪便DNA样品中鉴定出30个藏狐个体,从2012年60份藏狐粪便DNA样品中鉴定出21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