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的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就是其中一种。它极强的互动性使得观众在艺术体验时能从自我出发,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提升了趣味感,因而被应用在各种领域,被越来越多人青睐。针对如何有效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接受美学进行理论指导。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美学研究理论,它将接受者置于主要地位,肯定接受者在审美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虽起源于文学领域,但接受美学所探讨的“作家-本文-读者”三者的关系与交互影像装置艺术所研究的“创作者-作品-观众”系统有极大的相似,且都重视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的作用。鉴于二者的相通性,将二者结合研究。本课题通过文献整理,首先分析了接受美学的学术渊源、核心理论,以及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形成、审美特征和组成系统,并剖析了接受美学与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的关联。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结合作品案例,从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价值论和效果论五个方面阐释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分析出观众作为接受者在交互影像装置艺术活动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审美体验的审美性因素和亚审美性因素。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最后从创作、作品、效果三个层面总结出基于接受美学的交互影像装置艺术设计策略:在创作层面准确构建“隐含的读者”,用多种方式寻找“隐含的读者”、提高“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契合度;在作品层面通过“有机留白”形成互动、发挥想象力制造与现实相悖的景象、划分章节形成空缺结构;在效果层面满足观众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满足观众对自我身份转变的定向期待、满足观众的众多情感期待、满足观众对新技术的创新期待。基于接受美学的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交互影像装置艺术,拓宽接受美学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创作者设计出拥有良好互动审美体验的交互影像装置艺术作品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为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发展提供理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