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工程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后,让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不少问题。城镇的整体风貌意象趋向于同质,库区城镇传统的特色风貌受到巨大冲击,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的城镇风貌离移民心目中的精神乐园相距甚远。同时作为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各种风貌建设在三峡库区城镇中正广泛开展,但由于缺乏引导以及当前图像化时代下社会的浮躁,城镇风貌建设更倾向于一种形象化的攀比,而忽略了对传统风貌特色的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的研究显得势在必行。如今的库区城镇大都呈现出一片现代城市景观风貌,面对眼前一个个相似的城镇,我们不得不怀念那些传统城镇风貌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精神的享受。从古到今库区城镇的风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后,库区城镇的风貌到底形成了哪些特征?在当前的城镇建设中风貌特色丧失的根源在哪?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有何启示?本文从实地调查入手,通过了解库区城市风貌建设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并试着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塑造三峡库区城镇的特色风貌。本着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基础和现状研究、策略研究与实证研究。本文的基础和现状研究部分涵盖第二章与第三章。在基础研究中,首先从对城市风貌的解读谈起,阐述了城镇风貌的传统含义及传播学含义,接着按传统思路对库区城镇风貌的演变历程、系统构成特征及认知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出传播学角度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图像性、符号构成的逻辑性以及文化信息的叙事性是三峡库区城镇风貌传播的主要特征;在现状研究部分,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对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的现状进行整体评述,对风貌特色丧失的根源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传播学角度对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进行了反思,认为规划师作为城市及建筑空间的生产者以外,还应切实承担起城市文化传播者的职责,体现在城市风貌建设的过程中,就是将图像生产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有效结合起来。本文的策略研究部分主要集中在第四章,引入传播学中的图像叙事理论,将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糅合于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风貌规划模式中。提出以文化主题规划、风貌形态规划和风貌辅助规划作为城镇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并且整合了城市设计的相关方法形成图像叙事的空间逻辑、时间逻辑、生态逻辑、美学逻辑以及经济逻辑。总之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城镇风貌的外在空间载体输入文化信息,并梳理它们的构成方式,让风貌视觉图像具有逻辑性、整体性和叙事性,而达到有效传播城镇特色风貌内涵的目的。此外为了保障图像叙事策略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定性与定量控制、城市经营、市民参与、动态规划四个方面的风貌建设管理策略;最后在库区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涉及的重多问题中,对应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为第五章,通过对奉节县宝塔坪片区风貌规划的项目实践,说明图像叙事的风貌规划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最后,本文对库区城镇风貌建设提出了展望,提出以“叙事的山水”为库区城镇特色风貌建设的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校园的规模、结构和功能也在进行着逐步的更新和发展。作为承载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大学校园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城市自然景观体系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恢复自然景观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已成为将自然
居住建筑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思考并实践的内容。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中国建筑关于“中”与“新”的争论一直不断。从“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探索,到当今对于“新中式
近年来,随着历史类博物馆收藏展示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人们文化素养、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类博物馆建筑市场空前繁荣。在其数量增长的同时,它的服务对象也逐渐由精英阶层向社会
地图术(mapping)是在当代文化、艺术及设计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及多种实践的术语。对于建筑学而言,地图术一方面能够成为建筑师理解当代的认知工具;另一方面能够成为联结景观、
剧场建筑是具有“观赏——表演”空间的公共建筑,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欣赏各种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的场所。而随着我国地县级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文化追求的不断提
本文将北京地铁站口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通过站口综合开发、协同设计、整合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区域的合理发展,使之成为科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这一词汇因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而被推到台前,地震中灾民灾时无处藏身,灾后安置混乱的局面使得人们不禁重新审视周边的环境。灾害中大量中小学校舍倒塌的事实
论文从阐述护城河的形成、护城河功能、护城河的物质形态入手,分析护城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尺度、形态结构,总结护城河与城墙和城门(水门)的关系。就护城河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现代“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建筑失去了应有的地域性及民族特色。传统村落作为地域文化的缩影,面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