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物理学“场”的概念及其理论不仅改变了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辐射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场”世界貌似无形,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场作为社会场的次级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场,是能产生思想教育效果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以高校为特定场域,包含着教职工与教育者及其介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因信息、能量、物质的传递交换促使教职工思想行为发生变化。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其作用方式表现为空间上的多方位、时间上的全过程和途径上的广渗透。教职工作为受教育主体,是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最根本、最活跃、最具能量的场态物质,通过对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中活性因素的不断强化,使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大学是一个“有组织无政府”的松散联结组织,各子系统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群。同时,高校教职工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敏感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在“场”理论视野下,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育者主体,又要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建构起“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介体)—主体(受教育者)”的模式。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着手,实现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内在需求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精心设计与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精心隐蔽的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教育环境与教职工本身激励因素系统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