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立整合联接理论为宗旨的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的对比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is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建立整合联接理论(Integrated Linking Theory)为宗旨,结合英语和汉语中状态变化类动词(COS verb, short for the Change of State Verb)的实例,主要从语义与句法方面分析了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基于传统联接理论(Linking Theory)关于动词的运用是由语义决定、句法解码的论断,本文扩展了传统联接理论,以期建立整合联接理论并找出导致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异同的内在原因。本文认为动词句法结构的生成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会涉及到语义结构(Semantic Structure)、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题元结构(Thematic Structure)、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和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加入这些相关结构的分析来扩展传统联接理论。通过对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实例的分析本文得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状态变化类动词包含相似的语义成分,并且有相似的句法表现,这种相似性验证了传统联接理论的可行性。其相似性包括:(1)外因状态变化类动词的词汇语义表征是CAUSE:((α) CAUSE (BECOME (x (STATE))));内因状态变化类动词的词汇语义表征是(BECOME (x (STATE)))。(2)所有的外因状态变化类动词都有使役/起始交替(Causative/Inchoative Alternation)、中动交替(Middle Alternation)、工具主语交替(Instrument Subject Alternation),都可接结果词组(Resultative Phrase),其中使役/起始交替占主导,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因状态变化类动词都有起始变体(Inchoative Variant),但大多没有相应的使役形式。(3)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论元的表现由“状态变化”成分决定,而不是由体(aspect)成分决定的。本文还指出,由于英汉语言类型的不同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句法表现上的一些差异。因此从语义结构入手,结合相关的事件结构、题元结构、认知结构方面的分析,来探讨英汉状态变化类动词的句法结构,并以此来扩展传统联接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差异有:(1)一些英语中不成立的句子在汉语中可以通过运用“被”字句、“把”字句成立;(2)英语中副词性成分倾向于后置而汉语中副词性成分多位于动词前面;(3)英语状态变化类动词不可做位置前移(Locative Invertion)类句法操作而汉语中可以;(4)在物主主语与物主属性的句法交替中(Possessor Subject Possessor-Attribute Factoring Alternation),汉语中表“属性”的词可以做状态变化类动词的宾语而英语中不可以。本文中对英语和汉语中状态变化类动词的对比研究进一步验证并扩展了联接理论关于动词是由语义决定—句法编码的论断,并为最终建立更加完善的整合联接理论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当今中国,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现代科技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并日益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对文学艺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与西方人文主义科技批
对外语学习者而言,最感棘手的问题之一莫过于要掌握大量的词汇。一般认为大部分的词汇都是通过非刻意的方式从阅读中附带习得的,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附带词汇习得(Incidenta
基层是统战工作的基本落脚点.怎样加强基层统战工作?这是一个老题目,但是一篇新文章.笔者的感悟是:一、深化认识是前提 认识支配行为.做好基层统战工作,从内容上说,要着力深
期刊
小学品德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传统美德”主题的相关教学内容,笔者在执教和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此类题材的教学中常常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有的说教味浓,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结果事倍
实施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和组织为此作出了积极努力,但贫困问题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贫困问题不仅严重阻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