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公麟作为北宋文人画领域中的集大成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他是苏轼主导的元祐文人集团中的一员,因而充分的接受了士大夫阶层所尊崇的文人审美观念,其艺术活动,也体现出较明显的文人心态。另一方面,李公麟又具有其他文人画家所难企及的超凡绘画功底,颇具职业性,这种才能也使他的作品涵盖了中国画的多个门类,而又无一不精。他独创的“白描”画风,更是开辟出中国画艺术形式上崭新的一页。但他包蕴文人意气的审美气格,又使得他的绘画作品非一般“俗工”可比,也与院体画家有着明显的距离。这些特殊性聚焦在一起,让关于李公麟的研究附着了诸多的特例价值。文章将结合宋代社会文化语境,通过繁多的文献辨析和图像比对,来系统梳理李公麟儒释道不同文化心态映照下的绘画作品。家世业儒的出身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塑造了李公麟“有道有艺”的艺术形神观,文章将结合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形神观念,对李公麟鞍马绘画中呈现出的文人品质进行重新解读。鞍马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绘画题材,李公麟笔下的马,无论骨气风神、精神品质以及社会功用与前代相比都出现了巨大变化。例如《五马图》中,马不再仅仅作为坐骑、射猎的工具和人物画的附庸来呈现,而是被赋予了独立的美学内涵,上升为画面的审美主体而存在,这反映出李公麟成熟的文人审美经验,对客观物象美学特质的体认。吟咏情性,是李公麟绘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其艺术实践的目的。文章将通过对诗画交融历史源流的梳理,系统阐述宋代诗画一体文化环境下,李公麟绘画中的诗性审美表露。毫无疑问,诗画之间在审美上呈现出的类同激发和触引,带动了文人画家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高度认知,同时也赋予了文人画特有的美学生命力。正如苏轼所言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平淡自然而又清雅流丽的诗性品质,贯穿于李公麟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之中。他树立起的白描绘画形式,既凸显了他对新审美范式的探求,也彰显出白贲的美学诗境。此外,以长壁列帐的寺观壁画为主的人物画开始转变为卷轴的形式构成。卷轴的绘画形式,更适合文人“意气”的表达。他的“龙眠样”罗汉画和一系列宗教题材绘画,呈现出世俗化的审美情趣,也更容易满足文人自娱、自赏审美心理,这是李公麟绘画诗性评述方式的迸发,体现了他借助绘画来实现自身精神超越的审美需求。除了注重文人意趣审美的传达之外,李公麟还颇具济世之心,《免胄图》就是重要的例证,这体现出他宽广的艺术视野和强烈的社会意识。最后,李公麟传派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绘画延续和传承现象,文章将对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李公麟绘画传派的特征和演变轨迹作出系统性的梳理,这将有利于在宏观上明晰李公麟绘画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