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ZnO催化剂脱硫及硫转移机理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dh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繁荣,其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长时间大规模的原油开采使得油品质量越来越差,原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氮化合物,这使得石油的利用率降低,而且影响了工业燃料的利用率。同时,石油中的硫含量过高会造成愈来愈多的汽车尾气会向周围环境排放诸多毒物,严重地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研究深度脱硫技术和合成新型吸附剂来满足超低硫油品的生产。在众多的脱硫技术中,以Ni/ZnO为催化剂的反应吸附脱硫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Ni/ZnO上的脱硫机理及硫转移机理并未得到及时的研究。因此明确Ni/ZnO上的脱硫机理及硫转移机理可以为以后更深入的了解和使用反应吸附脱硫技术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确定噻吩分子在活性中心Ni表面的C-S键活化规律,对硫转移机理以及ZnO硫化机制进行了阐述。在Ni(111)面和Ni55团簇上噻吩以平行于表面的分子态或/和解离态方式的吸附构型最为稳定。我们发现噻吩在Ni55团簇上的吸附要强于Ni(111)表面的吸附,一方面这是由于Ni55团簇的d带中心更靠近费米能级以及配位数更高的原因所致,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吸附能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这两种基底上的吸附能的差异主要是噻吩与Ni55团簇的相互作用能更强的原因。以Ni(111)面和Ni55团簇上稳定吸附构型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加氢脱硫反应,结果表明:噻吩在Ni(111)面上和Ni55团簇上,直接脱硫能垒均较低,这表明噻吩的直接脱硫是一个容易且快速进行的反应。通过对加氢反应的计算研究,可以发现在两种基底上噻吩的加氢能垒均高于直接脱硫能垒,这表明不论是Ni(111)面还是Ni55团簇上噻吩均倾向于沿着DDS路径进行,且两种模型的脱硫活性都很高。当前RADS过程中的S转移机制存在争议,普遍认为是通过“气相转移”,借助H2S实现从活性中心Ni向吸附剂ZnO的转移,即S*→SH*→H2S*→H2S(g)→ZnO。我们研究了(1)“气相转移”和(2)“表面转移”两种机制。所谓“表面转移”是通过S和/或SH的表面扩散实现S转移。针对“气相转移”机制,S在Ni(111)面和Ni55团簇上加氢生成SH的能垒分别为0.89和1.48 e V,进一步加氢生成H2S的能垒则更高,分别达到1.44和2.06 e V,说明在活性中心Ni上通过“气相转移”机制实现S转移较难。针对“表面转移”机制,S在Ni(111)和Ni55表面上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22和0.37 e V,而SH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39和0.72 e V,可见在Ni(111)和Ni55团簇上S原子的表面扩散都易于进行,而SH基团扩散相对较难。因此,RADS反应产物S在Ni(111)和Ni55表面上倾向于直接以S原子表面扩散的形式向ZnO转移,同时在Ni(111)上也存在着S加氢生成SH、再由SH表面扩散进行转移的可能性。由于噻吩脱除的硫原子可以以SH基团和S原子的形式进行转移,因此我们考虑了这两种形式在ZnO催化剂上的硫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ZnO表面上主要是噻吩脱除的硫原子将ZnO硫化的。通过对Ni/ZnO吸附剂上脱硫反应,硫转移反应以及ZnO的硫化反应过程的明确,为设计改进Ni/ZnO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聚合物纳米材料具有结构新颖、形貌多样、性能优异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因此在药物控释、生物成像、仿生模拟、纳米催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简单高效制备聚合物纳米材料的方法,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一直被科研工作者们广泛关注。相较于传统溶液组装低至1 mg/m L的制备浓度,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创造性地将制备量提高到了500 mg/m L;同时,解决了非均相聚合对多形貌
生物质能拥有燃烧污染低、可再生、易得到和方便运输储存等特点,为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生物质原料到高品质合成气转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焦油大分子深度转化及H2和CO比例调整等问题。传统的负载型催化剂,因活性中心分散性差,在反应过程中易发生团聚或积炭覆盖,从而导致其活性迅速降低。因此,本文利用多级结构材料的特点,通过设计和优化Ni基催化剂的形貌结构促进其功能性的充分发挥,来改善上述传统催化剂的问
文章以运行阶段的球形储罐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球形储罐的风险评价体系,目的在于确定球形储罐运行阶段风险水平,明确关键风险因素,针对性指导球形储罐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文章首先在资料收集、查阅文献和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和危险源分类理论,对球形储罐运行事故发生机理进行分析,得到球形储罐运行事故的主要类型,运用改进后WBS-RBS风险识别模型对球形储罐运行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在耦合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
近年来,为了应对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人们开发了多种工艺手段来进行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分离与回收。其中吸收法、吸附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无法连续操作等缺点,而低温蒸馏法耗能较大,在进行特殊气体分离时应用较广,但不适用于CO2的分离回收。因此,具有绿色、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膜分离法成为分离CO2的最佳手段。界面聚合法具有单体种类广泛、工艺过程简单、结构可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采用AT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pH响应型三嵌段共聚物PEG-PDMAEMA-PBMA,利用透析法制备不同pH值下交联前后的组装体,结果表明组装体能够响应pH变化,pH值由9.7降低至7.4时,组装体的形态结构遭到破坏,由微球(未交联)或者黏连体(交联之后)开始分散趋近于微小的胶束转变,当pH降低至3.0时,组装体分散形成微小胶束;组装体可以装载涂层修复剂DCPD(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得到快速提升和广泛应用,液氨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的脱硝系统和工厂的制冷剂,氨泄漏事故频繁发生,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氨泄漏事故的致因因子、泄漏扩散规律和应急决策的研究,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对氨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有效的预测、对现场的事故救援和应急疏散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对应急预案的编写和应急指挥提供重要的技术
结垢是工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也是技术难题。防垢和除垢一直是水系统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电磁阻垢技术是一种物理阻垢方法,具有节省人力物力、无毒无污染、操作简单等优点,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水分子团共振裂变的机理出发,研究水中水分子团共振频率范围,为变频阻垢仪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利用自制静态阻垢实验装置,分别研究了电磁场频率和强度对碳酸钙溶液性质和电磁阻垢率的影响,发现交变电磁场作用于碳酸钙溶液
波长位于1000到1700 nm之间的近红外窗口,通常被称为第二近红外(NIR-II)窗口,在生物成像方面(荧光成像、光声成像等),该窗口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相比在可见光(400 nm ~700 nm)区域和第一近红外(NIR-I,700 nm ~900 nm)窗口的传统成像,NIR-II生物成像提供了分辨率高和穿透深度深等优点。但是,目前大多数“always-on”探针,并不能实现更高的信噪比。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庞大,煤炭资源在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占到70%左右。煤化工是我国石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煤制油装置可以实现煤炭清洁的利用,该装置所产石脑油芳烃潜含量高,液化油的杂原子少,硫含量低,经重整及加氢改制后可作为优质油品供军方使用,具有重要的能源、军事战略意义。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在处于标准状态时有较高的
为了解决我国石油资源日益紧张的问题,我国开始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并将其作为过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由于煤制油工艺中涉及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物质,且工艺条件苛刻,这使得煤制油企业面临较大的安全问题。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安全仪表系统被引入煤制油行业,用来降低事故的概率,以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环境的污染和减少经济损失。然而煤制油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危险分析不足,导致安全仪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