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又名薯蓣,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薯蓣科薯蓣属藤本植物,兼具食药同源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瑞昌山药是江西省瑞昌市的特色经济作物,然而近年来山药病害的发生日益严重,给该地山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本文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瑞昌山药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归属、病菌生物学特性、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对瑞昌山药病毒病和根腐线虫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取得如下研究结果:从采集于瑞昌市范镇、洪岭乡、高丰镇3个乡镇的山药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9个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一致的真菌菌株,其性状与文献报道的胶孢炭疽菌性状相符;选择代表性菌株FZ-1进行人工致病性测定,结果该菌株能使健康山药发病并导致与田间一致的发病症状;对菌株FZ-1进行ITS序列测定,所获序列与GenBank中胶孢炭疽菌的对应序列具有100%的同源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将瑞昌山药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半知菌类中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gloeosporioides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25℃为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生长pH7.0,最适生长光照为12 h光暗交替,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酵母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大小不同。125 g/L氟环唑的抑菌作用最强,其EC50为0.1264μg/m L,52.5%噁酮·霜脲氰的抑菌作用最弱,其EC50值可忽略不计。其他27种杀菌剂:300g/L苯甲·丙环唑、41%甲硫·戊唑醇、10%苯醚·甲环唑、40%丁香·戊唑醇、23%醚菌·氟环唑、325 g/L苯甲·嘧菌酯、18.7%烯酰·吡唑酯、75%肟菌·戊唑醇、40%已唑醇、250 g/L吡唑嘧菌酯、50%福美林、60%唑醚·代森联、42.4%唑醚·氟酰胺、500 g/L异菌脲、300 g/L醚菌·啶酰菌、60%霜脲·嘧菌酯、24%腈苯唑、20%噻唑锌、22.5%啶氧菌酯、70%丙森锌、46%氢氧化铜、240 g/L噻呋酰胺、42.8%氟菌.肟菌酯、250 g/L嘧菌酯、50%烯酰吗啉、50%啶酰菌胺、68.75%氟菌·霜霉威的抑菌作用逐渐减弱。从范镇、洪岭乡和高丰镇3个乡镇各采集1个山药病毒病样品,提取样品总RNA,按照文献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属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对样品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再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获得序列,将该序列递交到GenBank中比对,与日本山药花叶病毒病(Japanese yam mosaic virus,JYMP)的对应序列具有85%的同源性,而与其他病毒的同源性较低。根据序列鉴定结果,我们认为瑞昌山药病毒病的病原为日本山药花叶病毒。从上述三地采集了11个山药根腐线虫样品,经分离获得11个根腐线虫分离物,对这11个分离物进行了形态观察、大小测量,同时选择代表性分离物进行了16S rDNA核苷酸序列扩增和序列测定,全部结果符合文献对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的描述,因此,我们将瑞昌山药根腐线虫病的病原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