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探是一项成本非常高的探测技术,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数十亿美金花费在钻探上,石油、矿产和地热勘探或对洋底钻探考察(如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均需要进行大量的钻井勘探。每年产生的大量钻孔岩芯需要地质人员进行准确的地质编录,但在传统的编录过程中,岩芯的描述和解译会因不同编录人员的知识经验等变得不一样,因人而异的结果往往难于真实客观的反映岩石和矿物。对于难于用肉眼鉴别的岩矿标本,地质人员往往应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等方法进行分析,虽然其分析效果好,但是其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较长的分析周期。此外,在进行XRD分析时,地质人员往往是选择其感兴趣的岩石进行测试一即不是所有的钻孔岩芯会得到充分的应用,这样我们难以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获得的钻孔岩芯。
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编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编录方法快速准确且全面的方法。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可见光-近红外区域可以很好的鉴别常见的热液蚀变矿物(碳酸盐、层状硅酸盐、含氢基硅酸盐、硫酸盐、铁的氧化物等),且通过一定的线性分解算法,可以从光谱数据中快速的得到完整钻孔的蚀变矿物组成与分布,蚀变矿物的组合类型可以进一步的提供找矿标志。另外,也可以根据矿物共生组合探讨矿床成因。
本文以浙江银山地区银多金属矿区ZK002钻孔为例,应用Field Spec3型光谱仪测量了240块钻孔岩芯手标本的光谱反射率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澳大利亚AusSpec公司的商业化软件TSGTM完成了对钻孔岩芯高光谱数据的分析,并初步开展了与X荧光光谱测量结果的对比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明确了物体在近红外波段产生吸收光谱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物体内部微粒的电子跃迁和振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常见蚀变矿物的光谱特征吸收位置,并选取钻孔中蓝田组、南沱组地层岩石及典型矿石,分析其各自的光谱特征。
2.研究了常见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在应用高光谱技术进行钻孔岩芯编录时每个岩芯光谱数据都可看做一个混合像元,该混合像元是各种矿物的光谱集合。为了得到岩芯的矿物组成及含量数据,我们必须对每个点的混合光谱进行分解。
3.钻孔中地层的划分是钻孔编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应用TSGTM软件对银山地区ZK002钻孔岩芯光谱数据进行了自动化的光谱分解,得到了完整钻孔的矿物分布,在此基础上尝试根据光谱解译结果进行钻孔中的地层划分。除此之外,应用数理统计中的K-均值聚类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同样以聚类结果进行了地层划分。两种地层划分方法相对比,前者可以较好的区分出地层中的各个组、段,而后者只能区分出地层中明显不同的组。
4.为了了解钻孔中可能出现的围岩蚀变现象,选择最为常见的蚀变矿物-白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光谱特征吸收峰位置的变化(迁移)过程,即①从蓝田二段地层至南沱组地层,云母从白云母+多硅白云母的组合过渡到多硅白云母,这反映了云母中Al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与其相对应的是蚀变越来越弱,岩石逐渐变得不利于成矿,②含矿地层中绿泥石化较微弱,镁绿泥石与矿化中心更为接近。
5.研究了在应用X荧光仪测量岩石样品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数量及空间分布测量点,使得由这些测量点计算出的结果,与岩石中各元素含量的真实值最为接近。
6.选取钻孔中一块典型矿石样品,分别对其进行高光谱测量与XRF测量,通过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发现Ag的含量与Pb、Nn、Fe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其与菱铁矿和蒙托石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应用高光谱技术进钻孔岩芯地质编录的研究相对较少,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本文仅初步研究了这一课题,对于其应用效果和应用方向,还有待于在更多的其它区域被检验,并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