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岩石圈热结构及其演化是盆地深部热动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西部陆块上叠鄂尔多斯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热演化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研究地区,在系统收集梳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和现今地温场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参数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及其古地温场特征,获取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圈热结构及其演化是盆地深部热动力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西部陆块上叠鄂尔多斯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热演化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研究地区,在系统收集梳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和现今地温场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参数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方法,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热演化史及其古地温场特征,获取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热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表征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中-新生代岩石圈热结构,探讨分析了研究区中-新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热演化差异性及其与热岩石圈厚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盆地西南部不同构造单元钻井岩心样品古温标参数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生代经历了三个构造-热演化阶段:(1)三叠纪至早中侏罗世大地热流稳定上升阶段:热流值基本稳定,略呈上升趋势,大致由约60 m W/m2升至约75m W/m2;(2)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大地热流快速升高峰值阶段:热流值主要分布在75m W/m2~103m W/m2,早白垩世末达到最高峰值;(3)晚白垩世以来大地热流下降阶段:热流值不断降低,逐渐降至接近现今的65±m W/m2。(2)岩石圈热结构及其厚度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230±Ma)的热岩石圈厚度分布在(92.10~112.80)km,不同构造单元壳幔热流比均大于1,为典型的“热壳冷幔”型岩石圈热结构,反映中生代早期研究区深部热活动相对较弱;早白垩世热岩石圈厚度明显减薄,且不同构造单元差异分化特点明显,西部天环坳陷地区厚度减薄至(49.50km),南部伊陕斜坡和渭北隆起区厚度分别减薄至40.52km和38.87km,且不同构造单元的壳幔热流比均小于1,表现为“冷壳热幔”型岩石圈热结构;晚白垩世至今不同构造单元的热岩石圈厚度明显增大,天环坳陷增厚至136.10km,南部伊陕斜坡和渭北隆起分别增厚至95.93 km和93.76 km,但维系了早白垩世热岩石圈厚度西厚东薄的差异分化特点,各构造单元的壳幔热流比均大于1,显示为“热壳冷幔”型岩石圈热结构。(3)盆地西南部中新生代岩石圈热结构与构造-热演化及其相关区域岩浆热液活动的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热岩石圈厚度明显减薄过程相伴的高热流、高地温梯度等构造-热异常特征与区域岩浆热液活动近乎同步关联,尤其是盆地中南部庆阳-富县一带热岩石圈厚度减薄幅度最大、热流值和地温梯度明显偏高,前白垩系不同地层单元的镜质体反射率均表现为明显高于盆地西部坳陷带等其它地区的异常高值区分布特点,指示该区受到了早白垩世热岩石圈厚度减薄更为显著的上涌地幔热物质的影响。晚白垩世以来,研究区热岩石圈厚度逐渐增大、古地温梯度降低,显示地壳深部热活动逐渐减弱,现今热岩石圈厚度的东薄西厚与热流、地温梯度的东高西低趋势呈现出关联耦合的差异分区特点。
其他文献
大型锻件是船舶、电力、重型机械以及航空航天等行业大型关键设备的重要基础件,其锻造水平和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重大关键装备自给能力与工业自动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国内锻造行业发展迅速,然而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仍然和世界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大锻件的三维测量,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手持机械量具完成相关工作,严重制约了锻件生产的生产效率、产品精度以及国内锻件行业的自动化进程。本文针对锻造行业对高精
随着全球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在寻求技术突破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安排生产资源、保证设备稳定高效的运行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新方向,生产调度是重要的要素之一。车间的生产模式从单机、并行机逐渐转变为流水车间(Flow-shop Scheduling)、混合流水车间(Hybrid Flow-shop Scheduling)。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可靠度逐渐下降、故
本文以微电子企业员工密集、化学品及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为研究对象,进行危险性综合评价,强化微电子企业安全管理,探索危险性评价方法工程实际应用途径。采用现场调查、定量计算、数值模拟方法,有效辨识了微电子企业危险因素,建立了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完善了微电子企业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对策。微电子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中利用PHAST仿真模拟及FDS火灾疏散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对喷涂废气扩散、蒸气云爆炸进行了实例探讨,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先进制造概念的深入推进,刺激着制造业向着数字化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实现对车间生产数据的高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制造车间存在着资源离散分布、功能特征表示不全、灵活性低等问题,这些缺陷极大地限制了车间的智能化发展。为此,本文通过研究云制造相关理论,设计并构建了一个集成多源异构生产数据采集、低延时数据传输和并行运行流式计算和批量计算的车间生产大数
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又名大豆象,属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在我国属于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其繁殖速度快,适应强,寄主种类广,防治较困难,对豆类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是我国进出口豆类植物检疫的重要害虫。自菜豆象入侵二十几年来,在我国各部分地区大量发生,对我国各豆类产地及农户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豆类失去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损失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大型植保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植保机喷药系统由隔膜泵、调节阀、喷嘴等构成,其系统具有不确定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如何在植保机不同的行走速度下都能实现最佳的喷药量,对于提高效率,保障喷药的均匀性、降低成本和减小污染,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当前主流的大型植保机及喷药系统的原理和控制特点,针对常用隔膜泵与电动阀共同构成
泥河湾盆地由于富含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址而被称为“中国的奥都威峡谷”。盆地内分布着中国北方第四系标准地层,河湖相沉积连续,地层中广泛存在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遗址,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前人对盆地已做过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生物、地层年代学、旧石器和古环境研究四个方面。而对泥河湾古湖演变过程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对古人类存在时期盆地古环境演化及古环境与古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缺乏较
植物是由一系列器官组成,植物器官是植物体上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执行一定生理机能的部分,例如根、茎、叶等。植物的器官都会生长发育成特定的形状,这一生物学过程叫作形态发育。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应对各种各样严酷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控制生长发育的机制。植物的遗传和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地过程,人类至今对此仍然知之甚少。目前还无法预测基因变化
CANopen DS402协议是基于CAN总线的运动控制系统专用协议。在国外,CANopen DS402协议已经应用至实时以太网协议上,并在诸多行业中广泛使用。近些年来,国内才慢慢开始对CANopen协议进行研究。然而由于CANopen DS402协议本身较为复杂,并且各大厂商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对协议有一定程度的修改,都导致了对协议的研究难度增大。目前,国内各大高校还停留在对协议本身的研究上,工业
农业面源污染正成为当前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农田退水携带大量未被吸收的氮、磷等养分直接进入农田汇水区河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本文采用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开展了农田汇水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分析探讨工程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及其对水体氮、磷等污染物的削减总量。在工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夏季和冬季不同水生植物与生物填料组合净化河道水体的效果,着重分析不同处理系统中水体氮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