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中国碳排放的时间演变轨迹及区域特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尤其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人类活动因素引起的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之一,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的碳减排问题己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从中国连续暖冬现象的出现入手,采用扫描统计量方法检验这种现象的异常性。结果发现中国近年来暖冬连续出现的现象从统计的角度上看是显著异常的,说明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升高,气候逐渐变暖。然后以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别采用了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和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变轨迹和区域特征,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量依次经历了快速增加、保持平稳、急速增加三个阶段;GDP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随时间依次经历了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快速减少、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增加六个阶段;中国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局部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就实证结果结合实际分别对中国和中国各区域的节能减排提出科学决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综述部分,本章主要从暖冬现象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和碳排放区域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对国际国内的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铺垫。第三章是气候变暖的验证及其影响,本章前半部分采用扫描统计量对中国出现连续暖冬现象进行了检验,本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作了简要介绍,如何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第四章是碳排放的测算,本章主要介绍了几个国际上权威的涉及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研究机构和有关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为下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实证部分。第五章是中国碳排放量的时间演变轨迹,本章首先从时间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演变轨迹,然后融入经济增长因素,采用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具体分析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第六章是中国碳排放的区域特征,本章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采用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计算中国各省域碳排放的SG相关系数,并以此定义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中国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一章是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将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与实际结合,为中国及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其他文献
<正>在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锋已经率先加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与世界接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借
在国家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传统的红色旅游景区能否抓住有利契机塑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面向大众旅游者的市场品牌,成为红色旅游开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极性生长是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常见现象,但囊泡运输与极性生长的关系还未完全明确。花粉管和根毛是植物细胞极性生长的典型模式。早期研究显示NtGNL1(Nicotiana tabacum GNOM-L
探索核聚变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和丰富的实验现象对核能技术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强激光脉冲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能够产生极其强烈的电磁辐射,对电子系统和诊断设备会造成很明
<正>3月27日至4月1日,全国人民调解师资培训班在上海成功举办,此次培训由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主办,上海政法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村(社区)、乡镇(街道)和行业性、
现代核电站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电网负荷需求,然而核电站一般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且工况点变化会引起系统参数波动,系统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另外,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及运行安全
目的探讨电极极化膜电吸附技术去除并回收乙酸的技术可行性。方法采用石墨毡为吸附电极,均相离子透过膜置于两电极之间,施加合适的直流电压,选择性吸附乙酸部分解离的阴阳离
背景:体质是人类个体特质的反应,当前对于湿热体质和平和体质的研究,从文献方面来看,大多集中于中医理论的探讨与分析,如对湿热体质进行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病倾向及其相关
实物证据“不会撒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刑事诉讼中,如果实物证据被污染、损坏甚至灭失,就可能影响整个刑事诉讼的结果。另外,如果因为办案人员主观因素,造成实物证据被
近年来,绩效考评作为公安机关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公安机关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队伍管理的重要抓手。然而,如何对公安机关组织和部门绩效进行评价,由谁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