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言语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首次将非言语行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系统研究与讨论,开启了学术界对非言语行为及其相关研究的大门。中国学者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长期处于萌芽阶段,直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陆续出版了许多关于非言语交际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Knapp和Hall(1992)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仅占所有社交信息的35%,其余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Ekman(1965)将非言语交际的功能总结为:重复、否定、补充、替代、强调和调节。随着非言语行为研究的发展,非言语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Cooper(1988)所著的《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一书介绍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关于非言语交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层面,对于非言语交际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尚不够系统,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非言语交际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作者针对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中非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态度做了相关调查。作者在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随机挑选了两个班级的共计150名学生,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76%的学生可以接受并理解教师在英语课堂所使用的非言语行。在问卷中所涉及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动作,声音高低和空间距离五项内容中,学生对教师的面部表情接受程度最高。2)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态度总体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但男学生在与教师之间距离问题上的选择差别性较大。3)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态度并没有显著差别,但管理类学生对与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态度差别较大。本文根据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与近代专家学者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应适当运用动作、表情和环境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学生的反馈调节教学节奏的建议。总结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与学生共鸣和适度运用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