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癌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微卫星不稳定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nan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涉及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复杂过程,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改变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作为影响基因表达的新机制被广泛研究,已陆续有文献报道其在预后方面的价值,而食管鳞癌中有关抑癌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微卫星不稳定则是近年来恶性肿瘤研究的又一热点,微卫星不稳定是基因组不稳定的表现,导致细胞增殖及分化异常,促进肿瘤的发生,许多肿瘤中都发现了微卫星不稳定,而食管鳞癌中有关微卫星不稳定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有关微卫星不稳定与hMLH1基因甲基化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国内也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p16INK4a、E-cadherin及hMLH1三个抑癌基因,探讨抑癌基因甲基化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微卫星不稳定在食管鳞癌中的发生情况及与hMLH1基因异常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研究。现对上述研究内容分别报告如下:第一部分食管鳞癌hMLH1、E-cadherin、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目的:1.检测食管鳞癌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中hMLH1、E-cadherin及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情况。2.评价上述三基因甲基化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收集整理10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酚—氯仿法提取这105例食管鳞癌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组DNA,运用甲基化特异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的方法对所提DNA分别进行hMLH1、E-cadherin及p16INK4a基因甲基化检测,抽选MSP产物进行普通测序或克隆测序,验证PCR扩增结果。采用Envision二步法对癌组织中hMLH1、E-cadherin及p16INK4a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上述三个抑癌基因甲基化在食管鳞癌及配对正常组织中的发生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癌组织E-cadherin、hMLH1及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阳性率分别为57.1%(60/105)、20.9%(22/105)和50.5%(53/105),正常食管粘膜相应三个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10.5%(11/105)、1.9%(2/105)和7.6%(8/105),E-cadherin(P=0.002)、hMLH1(P=0.042)及p16INK4a(P=0.004)基因在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粘膜。2.食管鳞癌E-cadherin、hMLH1及p16`(INK4a)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4%(54/105)、78.1%(82/105)、28.6%(30/105),E-cadherin(P=0.021)及p16INK4a(P=0.02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相应蛋白失表达显著相关,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无相关性。3.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食管鳞癌中淋巴结转移更多见(P=0.016),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食管鳞癌中低分化癌更多见(P=0.024),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联。结论:1.食管鳞癌中p16INK4a及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较常见,癌组织的甲基化率均远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并且导致蛋白失表达,这两个甲基化位点与食管鳞癌密切相关。2.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低分化有关,但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提示这一变化可能出现在食管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其在食管鳞癌的恶性进展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3.食管鳞癌中有一定频率的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但与蛋白表达无关,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也无关,可能并不直接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食管鳞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目的:1.分析食管鳞癌术后两年内复发转移的发生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评价hMLH1、E-cadherin及p16INK4a基因甲基化对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食管癌二野清扫根治手术的患者105例,总结术后两年内复发情况,结合第一部分甲基化的检测结果,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比较复发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2年内41例(39%)患者复发。局部-区域性复发占21例(51.2%),其中纵隔淋巴结复发11例(52.4%),颈部淋巴结复发5例(23.8%)。血行转移占17例(41.5%),以肺(6例)、骨骼(5例)和肝(3例)为主,共占血行转移的82.3%,局部-区域性复发与血行转移同时发生3例(7.3%)。2.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1)、浸润深度(P=0.002)及淋巴管、血管侵犯(P=0.001)与复发密切相关,其中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的患者术后两年复发率为6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3期(P=0.023),淋巴结转移数目(P=0.001)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淋巴管、血管侵犯不是独立危险因素。4.无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患者中,E-cadherin基因甲基化是唯一与复发相关的因素,有甲基化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无甲基化患者(33.3%VS4.2%,P=0.031)。结论:1.食管癌二野清扫术后两年内39%的患者出现复发,纵隔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肺、骨及肝是主要的复发部位,术后应重点对这些部位定期复查。2.T3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食管鳞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的患者术后两年复发比例很高,应考虑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法。3.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无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的术后复发显著相关,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新的分子标志物用于复发的预测。第三部分食管鳞癌微卫星不稳定及与hMLH1基因改变之间关系的研究目的:1.检测食管鳞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及hMLH1基因内的D3S1611位点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2.探讨微卫星不稳定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及与hMLH1基因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第一部分提取的105对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选取BAT-26、D16s265、D9S1748及位于hMLH1基因内的D3S1611共四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使用荧光标记引物扩增微卫星片段,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并由DNA序列检测仪自动收集荧光扫描结果,Genemapper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记录并分析上述四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发生情况及D3S1611位点杂合性缺失情况。结果:1.食管鳞癌MSI发生率是19%(20/105),其中D3s1611、D9s1748及D16s265位点分别有8例、5例和7例。BAT-26位点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也未发现两个位点同时有MSI(MSI-H)的病例,20例均为MSI-L。2.MSI-L与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显著关联。3.hMLH1基因内D3s1611位点的杂合性缺失率为58.6%,但与hMLH1蛋白失表达及hMLH1基因甲基化均无显著关系。4.MSI-L与hMLH1基因甲基化、杂合性缺失及蛋白失表达均无显著关系。结论:1.食管鳞癌中仅存在一定比例的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未发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2.MSI-L与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不起关键作用。3.hMLH1基因异常可能不是MSI-L发生的原因。3.hMLH1基因内D3s1611位点有较高的杂合性缺失率,hMLH1基因可能是食管鳞癌基因改变的靶点,但基因缺失与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均无关,是否存在突变等其他异常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在正常分娩会阴侧切术中预防应用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阴道自然分娩的会阴侧切术产妇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常规侧切、缝合、消毒及护理,治疗组手术当日加用抗生素,分析比较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产妇会阴切口愈合、切口感染、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异,平均住院费用有显著差异。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
肺癌在男女常见恶性肿瘤死亡中均占首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侵袭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转移。目前已证实肿瘤转移是基因调控下的
1嫁接时期适宜的嫁接时期是砧木芽体萌动至膨大而没有展叶时。如果嫁接过早,温度低,接穗在外部裸露时间长,影响成活率;若嫁接过晚,砧木已经展叶,此时气温高,虽然愈合快,成活率也高,但
农家土法贮藏山楂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苹果园的高效益生产与盆景艺术的同步开发是在一个苹果园内,将定植苹果树苗木分为两种类型。一部分苗木定向为观果盆景,在完成艺术造型后,即上盆销售。另一部分苗木定向生产果品
<正>《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称《计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听取了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意见,征求了各省、市文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议,凝聚社会共识,
婴幼儿喘息是3岁以下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除有肺部炎症外,尚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痉挛等症状。其病因较为复杂,若得不到及时治疗,部分喘息患儿可进一步发展为哮喘。笔者于2007年4月~2009年10月采用氨溴特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6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s)是一类大体可见的胰腺外分泌部产粘液肿瘤,包括良性腺瘤到浸润性癌的系列病变,主要为直径常大于1
陕西省陇县研究推广的核桃双嫩枝芽接技术成活率高达95%,是西北地区培育优质核桃嫁接苗的主要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苗木平均生长量仅21.4cm,达不到省级二级苗木标准,出圃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