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现代较早且有意识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凭借独特的超精微艺术视角与情理融合、跌宕起伏的心理分析,其小说作品对人性的描摹与刻画鞭辟入里,余韵悠长。佛教题材的运用与佛性人物的塑造是施蛰存小说的一个亮点。本文从“佛性”视角切入,挖掘小说人性刻画中“人性与佛性”或显或隐的契合关系,展现“人性与佛性相契合”的探究路径,品味“人性与佛性相契合”赋予作品的美学价值,探索作品主题指向的哲学内涵以及佛学视阈下的人性思考。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通过解读显隐探索双视角结构、人物意象群的出色塑造,剖析了作品“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展现的形式基础。通过核心概念内涵梳理与文本细读,抽取出作品中人物人性与佛性“相契合”的发展脉络,进而探究契合关系的本质与美之内涵。施蛰存小说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的内涵至少有三层:人性在真善美的极致处与“佛性(果位)”相契合,强调人性自我完善的内在超越性与人性自我超越的艰难性,这是其一。“人性与佛性相契合”是人性、佛性两个概念的哲学内涵本身有所重合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人性论与佛性论互为渗透与影响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力证;更是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由探讨宇宙本体变为探究人类本体、人类本质这一哲学变化轨迹在艺术创作中的间接反映,这是其二。“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彰显的是人类不断努力,最终朝着最高理想人格迈进的共同指向与哲学愿景,这是其三。探究施蛰存小说人性与佛性契合之美,得以清晰认知:施蛰存小说从人性描摹、拷问到人性赞美,对人性不断深化的思考轨迹,与佛性理论对人由迷入觉,使“自性佛”由隐而显之思维路径在“善”之极致处相契合,为生命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提供了感性认知与哲学思辨双线并进的体悟通道,拓宽了人文关怀的视野与哲思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