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一方面源于作为学习者的经历和作为教师的观察,很多学习者在写作和口语当中很难正确地去选择恰当的介词,或者遇上有介词的句子的时候难以理解其意思。一个介词经常是一词多意的,翻开字典去记忆它的各种含义显然不太现实。介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在文章当中经常出现。因其一词多义,用法灵活以及使用频率高等特点,而作为德语学习的难点。介词习得的困难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方法下学习者只能死记硬背。另外,介词还经常作为德语中可分动词与不可分动词前缀出现,有些介词组成的动词既可分又不可分,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的。自1980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划时代著作《我们依赖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与传统隐喻的修饰功能相比,我们的语言、行动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具有隐喻性的,概念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隐喻性的研究首先集中在语言学,其研究的结果随后被运用于外语教学当中。介词一般具有其核心的空间意义,通过隐喻性扩展到其他层面,因而出现了介词的多义性。很多研究者都尝试着研究,如何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介词。他们得出结论,隐喻和原型语义学可以帮助人们史好的理解介词。然而很多的研究针对的是英语的介词并且没有具体的应用于教学的建议,国外有针对德语介词的隐喻性的研究,但并不是指向中国的德语教学情况。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尝试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介词的隐喻性,把概念隐喻应用于中国德语介词的学习当中。对于隐喻运用于教学情况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中国日耳曼文学专业学生最受欢迎的教材《当代大学德语》,基于此教材中关于介词空间性、隐喻性以及二者相结合的不足,本文试着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于介词的习得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并不局限于德语介词的习得,更要强调的是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的提高,旨在帮助学习者能够跟好地去理解语言的抽象性。本文由理论分析、介词一词多义的分析、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建议主要四个部分组成,整篇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在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以及此题的研究现状。其中研究现状包括了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并随后指出了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指出了本论文拟开展的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构成了本文的理论部分。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的理论论基础,其中包括概念隐喻、意向图式和原型语义学,这些理论是本文对德语介词的研究的基石。基于第二章的理论,在第三章系统地分析了德语中三个介词uber,um以及durch的空间含义以及由空间含义引申出来的隐喻含义。其中分析介词uber借鉴了Bellavia的研究成果,并在她的研究模式的指导下,本人自己独立研究了另外两个介词durch和um。第四章对使用范围最广的德语教材《当代大学德语》就介词的展示方式和练习进行了分析。主要着眼于介词的空间性是如何展示的,是否介绍了介词的隐喻性,以及空间性与隐喻性是否联系起来。最后还涉及到介词作为可分动词以及不可分动词前缀是否与介词相关联。第五章是基于第四章研究得出来的教材中对于介词的讲解和展示的不足而给出具体的教学方面的建议。本文最后回顾并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对本文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