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呈现了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从原来的只有语言学与文艺学的参与发展到有美学、历史、文化、哲学及意识形态等多学科参与的讨论。“翻译与意识形态”是其中较为活跃的课题之一。近年来有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该课题做了论述。 本文从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入手,着重论述了政治意识形态与中国翻译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关系。第一章主要阐释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不是社会所有阶级所共有的,而是某一阶级、政党、职业内的人(通常是知识分子)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通常潜藏在其政治行为或思想风格中。所以在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政治意思形态也一样,二者会相互转化。意思形态与翻译的密切关系许多国内外翻译理论家都做了论述,但王晓元老师的互动关系却是极富辩证意义的一种,这成为我们论证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重政治、重伦理,这使得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政治追求通常是他们的崇高理想。中国的文学、翻译也因此而浸染了这种强烈的政治需求,转而成为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第三章是本文论证的重点。从政治意识形态与中国翻译的辩证互动关系入手,分两部分做了细致的阐述。一方面政治意识形态会使翻译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佛教的中国化、明末的科技翻译和洋务运动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政治意识形态会影响译者的翻译动机,许多革命家都是把翻译作为革命事业来从事的;政治意识形态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一定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会使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与之对应的文本选择,如解放初期的中国翻译;政治意识形态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政治性决定了翻译时译者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政治意识形态会影响译者的具体用词,不同社会译本的用词色彩也不同,在政治意识形态控制比较严格的时代,用词会比较偏政治性;政治意识形态甚至会导致译者对原作的背叛,或增加原作所没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