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唱叙妓女的小调在我国各地多有流传。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收集、公开出版,我国各省区约有五十首。此类歌曲的唱词,多是表达妓女情感与生活的,有《妓女悲秋》、《妓女悲伤》、《妓女伤怀》、《妓女告状》等标题,但内容均属于“妓女”这一相同的文学题材。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环境、历史风俗、方言土语等不同,使得流传于不同地区的“妓女悲秋”调的旋律风格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以十数首流传在燕赵地区的“妓女悲秋”调为例,通过对其音乐形态的学理分析,来认识这一音乐品种在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特殊作用,洞悉其所蕴含着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妓女悲秋”,唤起理论界对这一题材的认识和重视。本文结合文化学、社会学与民族音乐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音乐本体以及文化层面上分别研究“妓女悲秋”调,试图得出不同流传地域内“妓女悲秋”调风格各异的结论。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妓女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妓女与民歌的关系概述,回顾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为主题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以流传在京、津、冀地区的十七首“妓女悲秋”调为例,从音乐形态上进行分类和综合的分析,分析其风格特征以及相似的原因。探究此类民歌音乐形态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特别强调的是,这一特殊文学题材维系的民歌,其多数吟唱者并非妓女本人,而是普通民众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唱叙妓女生活。第三章,以文化学理论作为指导本文研究的认识论,从文化学角度来思考此类民歌蕴含着的文化学意义。其研究的意义在于告诉世人,我们在研究某一类音乐题材的时候,应多多全面了解被释歌曲的人文内涵,“妓女悲秋”应得到音乐学者更多的关注与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