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一种Ti-IF钢和一种高强Ti-IF钢为实验材料,对这两种钢在热轧,冷轧和退火过程的织构演变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工艺包括:(a)铁素体区热轧高温卷取+冷轧+退火;(b)奥氏体区热轧+冷轧+退火;(c)铁素体区热轧低温卷取+退火+冷轧+退火;(d)铁素体区热轧低温卷取+冷轧+退火。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热轧试样表面的织构类型和强度与其过渡层及中心层的织构类型和强度不尽相同,试样表面织构较弱,由过渡层至中心层织构逐渐变强。由于织构的遗传性,冷轧和退火后,表面与中心面的织构类型和强度仍然不同;
(2)高强Ti-IF钢在工艺(a)过程中的织构演变规律和Ti-IF钢在工艺(d)过程中的织构演变规律相同。表面的热轧织构组分主要是{110}〈001〉,冷轧后,{110}〈001〉组分消失,最强组分成为{001}〈110〉,另外以{111}〈112〉组分占优的γ织构也初步形成;1/4面和中心面的热轧织构由α织构和γ织构组成,但是α织构的强度高于γ织构,并且γ织构的主要组分是{111}〈110〉,冷轧后,中心面织构仍然由α织构和γ织构组成,只是α织构(包括{111}〈110〉)强度更高,并且随着压下率增大,最强组分向{112}〈110〉偏移。退火后,表面上主要组分是{001}〈110〉和{111}〈112〉;中心面上织构仅含γ织构,{111}〈112〉占优。
(3)工艺(a)和(c)过程中,Ti-IF钢的织构演变规律相同。表面的热轧织构组分主要是{001}〈110〉,冷轧后,{001}〈110〉组分进一步增强;1/4面和中心面的热轧织构完全由γ织构组成,其中{111}〈112〉组分强度最高,冷轧后,中心面上的γ织构减弱,形成α织构。退火后,表面上和中心面上都只含γ织构,表面上的织构强度明显低于中心面。
(4)通过对比各工艺过程的织构及性能发现,经工艺(c)处理后的Ti-IF钢的r值最高,并且钢板平面各向异性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