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去除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特性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级出水的再生利用是缓解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二级出水中广泛存在内分泌干扰物(EDCs),对其再生利用形成了潜在的安全风险。已有研究表明:臭氧氧化是去除EDCs的有效方法,但针对二级出水介质中EDCs臭氧氧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臭氧氧化为高效控制技术,针对超纯水体系和模拟二级出水体系,重点研究了在不同因素影响下EDCs的臭氧降解规律和动力学模型,并对EDCs的臭氧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地探讨。通过超纯水体系中不同pH条件下苯酚和5种典型EDCs(雌酮(E1)、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和双酚A(BPA))的臭氧化竞争反应动力学试验,识别出动力学参数Rct值随pH增加呈指数增长的规律,并建立了超纯水体系中苯酚和5种典型EDCs的臭氧降解动力学模型。通过正交实验,识别出在模拟二级出水体系中,臭氧投加浓度和有机质浓度是影响EE2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发现并验证了在模拟二级出水体系中低pH有利于EE2的臭氧化降解。通过考察不同种类出水有机质(EfOM)对臭氧衰减动力学、羟基自由基生成量和EDCs降解效果的影响,发现不同种类EfOM对臭氧衰减影响程度的排序依次为:腐殖酸钠>腐殖酸>天然有机质>牛血清蛋白>鸡血清蛋白III>鸡血清蛋白II>葡聚糖>海藻酸钠。有机质中H/C元素组成,UV254、UV258和UV280,Ex/Em=240/396和Ex/Em=345/436与臭氧衰减动力学参数显著相关。H/C值越小、UV254、UV258和UV280越大、Ex/Em=240/396和Ex/Em=345/436值越大,臭氧衰减越快。有机质中含氧芳香基团和羰基是影响臭氧衰减的重要因素。含氧芳香基团含量越高,羰基含量越低,臭氧衰减越快。不同种类EfOM对EDCs降解率抑制程度大小依次为:腐殖质类有机质>蛋白类有机质>多糖类有机质。在本研究的模拟二级出水体系中,当溶解性臭氧与有机碳比例(DO3:TOC)≥1.2时或溶解性臭氧暴露量(DO3CT)>2.5mg min L-1时,5种浓度为1μM的EDCs几乎被完全降解。UV280去除率和FL1(Ex/Em=240/396)去除率可作为EDCs去除率的常规指示参数,当UV280去除率为>18%或FL1去除率为>40%时,5种浓度为1μM的EDCs几乎被完全降解。量化计算结果表明:EDCs分子中酚羟基因其富电子性而易被O3进攻。与酚羟基对位的C原子易与OH反应失去一个电子在苯环结构上形成不稳定的自由基。与酚羟基邻位和间位的C原子易与OH发生加成反应而生成苯二酚或者苯三酚及其转化后对应的苯醌等中间产物。
其他文献
在现象学对传统认知范式批判的影响下,从身心二元论到身心一元论,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从非具身转向具身的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的活动方式及身体体验而形成的
当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忽视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这不符合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具身认知观所揭示的人类认知机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学生习得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形成
根据单相并网逆变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并网逆变器模型并使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真实反映并网逆变器的实际工作过程
UASB反应器是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构筑物。其底部布水器和三相分离器折板角度的合理设计对UASB反应器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从水力学方面考虑,利用FLUENT商业软件
"湖广填四川"是明清时期规模盛大的移民运动,"麻城孝感乡"则是明清以来四川众多移民共同的祖源地记忆。对于明代的移民来说,洪武二年(136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其背后隐藏
校园规划编制文件是校园规划和更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美国许多大学在校园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详实丰富的校园规划更新文件资料。对密歇根大学近55年来校园规划编制文
1999年后,按照国务院相关要求,加大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力度,以保障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但由于我国地域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
采用一种新方法合成西地那非重要中间体标题化合物:以水杨酸甲酯为原料,丙酮为溶剂,在氢氧化钾的存在下与硫酸二乙酯发生乙基化反应,反应完毕蒸除丙酮后,直接在氢氧化钠水溶
需本栏专利说明书者,本刊可代为检索、复印、邮寄,每项35元,请注明编号,汇款至本刊即可。本部是国家Ⅰ级专利文献服务中心,收藏各国专利说明书150多万件,本部热忱为您服务。
文章着眼于与盈余管理有关的信息风险如何影响审计意见的发表,以2003—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操控性应计利润对业绩波动存在重要影响,而不像以往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