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TiC增强马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h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近年来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依然呈增长态势,但现代化工业生产对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慢慢从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开发新的更高性能的钢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难度大,而对当前已有钢种进行强化则相对容易实现。传统的强化方式包括沉淀强化、细晶强化、热处理强化和加工硬化等,其中细晶强化可以同时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通常用于不锈钢晶粒细化的方式有快速加热法、循环热处理法、形变热处理法等,这些常见的晶粒细化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添加纳米陶瓷颗粒的方式可以有效细化晶粒,并且具有添加含量低,增强效果好,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本论文从异质形核,组织细化的角度出发,在马氏体不锈钢材料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纳米TiC,首先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粒径小于100 nm的TiC颗粒,然后通过真空电弧熔炼的方式将不同含量的纳米TiC引入基体不锈钢材料中,通过高温管式炉对不同添加含量(0wt.%、0.1wt.%、0.25wt.%、0.5wt.%)的TiC纳米粒子增强钢进行1130℃保温三小时的固溶处理,水淬后在恒温恒湿箱中中降温至-55℃保温两小时,然后随设备升温至室温,并对颗粒含量为0.25wt.%的TiC纳米粒子增强钢分别进行360℃、420℃、480℃和540℃保温两小时后空冷的时效热处理。分别对不同状态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探索纳米TiC的最佳添加含量和最优的热处理工艺,最终结论如下:(1)纳米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发生,对基体不锈钢铸态原奥氏体晶粒具有良好的细化效果,并且细化作用随颗粒含量增加而增强。添加0.25wt.%的TiC纳米粒子的细化效果最佳,原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分布范围从50-350μm集中到20-100μm之间,并且平均晶粒尺寸从234.4μm减小至62.9μm,继续增加则会影响基体不锈钢的相变,不利于获得优异的性能。(2)从固溶态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综合考量,0.25wt.%为最优的纳米TiC添加含量,组织由细化的低碳板条马氏体和弥散于板条间的亚微米级胞状残余奥氏体组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相较于基体不锈钢,抗拉强度提高23.31%,显微硬度提高7.12%,并且延伸率提高99%,实现了对基体不锈钢强度、硬度和塑性的同时提升。(3)固溶态纳米粒子增强钢硬度提高源于TiC的高硬度和热错配效应,强度提升归因于Hall-petch强化、Orowan强化和热错配强化三种强化机制的共同作用,塑性提升源于细化的组织和大角度晶界的增加,添加纳米TiC后拉伸断口上韧窝增加也与纳米粒子增强钢塑性提升的结果相符合。(4)对添加含量为0.25wt.%的纳米粒子增强钢进行不同温度时效处理,通过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得出420℃为最佳的时效温度,硬度相对于固溶态的346.01 HV增加到458.45 HV,增加幅度为32.5%,抗拉强度从1094.92 MPa提升到1318.37 MPa,提升幅度为20.4%,同时保持11.47%的良好延伸率。
其他文献
蒙乃尔合金是以镍元素为基的镍铜合金,典型成分为70%镍和30%铜,是一类重要的镍基耐蚀合金。在传统蒙乃尔合金成分基础上引入硅元素即为含硅蒙乃尔合金,硅元素的加入可以起到提升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含硅蒙乃尔合金中第二相颗粒对合金力学及耐磨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揭示含硅蒙乃尔合金磨损机制。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通过非真空中频感应熔炼的方式制备出不同硅含量的蒙乃尔合金铸
Fe基块体非晶合金不仅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耐蚀性,还显示出低矫顽力(Hc)、低铁损、高磁导率等优异的软磁性能,其中Fe基非晶带材已被应用于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等电力电子设备与器件。Fe基非晶合金主要是由Fe和类金属元素组成,为了提高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GFA),通常在合金中加入Al、Ga、Nb、Mo、Y等非晶形成元素,然而这些元素会降低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s)。相似元素添加能有效提高合
Cu-Ni-Sn合金作为环保型导电弹性铜合金,其强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高温稳定性,抗应力松弛性能及耐腐蚀性能,其中Cu-15Ni-8Sn合金的强度可以高达1300Mpa(与Cu-Be合金相当),广泛用于各种电子弹性元件中。但Cu-Ni-Sn合金在铸造过程中存在Sn偏析及后续的时效过程中容易产生不连续析出相等问题,严重影响合金的强度与加工性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Co元素作为第四组元设计了
Co基非晶合金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Hc)、低铁损和磁致伸缩系数等特性,尤其是其高频软磁特性极佳,在电子产业和通信技术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软磁性Co基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FA)相对不高,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利用非晶合金在其过冷液相区(ΔTx)的超塑性,不仅可以制备大尺寸的块体非晶,还可以批量化生产微型磁元器件,而适用于超塑性成形加工的非晶合金需要具有较宽的ΔTx和较高的GFA。但目
非晶合金因其独特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迄今已发展出了上千种非晶合金,它们主要是以Pd、Mg、La、Zr、Cu等金属元素为基的金属基合金,而以非金属元素为基的非晶合金极少,仅有Si和Ge基非晶合金的报道。这两种非金属基合金的强度、硬度和热稳定性都明显高于相同合金系的Al基非晶合金;它们还具有远高于其它非晶合金、接近半导体的极高电阻值。但Si基非晶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差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信号处理日趋高速化,达到兆赫兹(MHz)频率范围,这对吸波材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提升吸收剂吸波性能的关键是提高阻抗匹配和能量衰减。而在兆赫兹频率范围内材料的磁导率通常远远小于介电常数,因此要求提高材料的磁导率来改善阻抗匹配和提高能量衰减。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成功制备了系列FeCoNiCr Cu高熵合金粉末,通过改变Cr和Cu元素摩尔比以及改进合金制备工艺,调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飞机的使用性能,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涡轮盘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热端部件,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失效形式十分复杂,直接决定着航空发动机能否安全服役。因此要求涡轮盘材料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要有尽可能高的疲劳、持久性能以及良好的抗蠕变能力。以FGH4096合金为代表的粉末高温合金,解决了涡轮盘高合金化造成的凝固偏析和变形困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涡轮
在电子封装中,Sn基钎料与Cu焊盘发生钎焊界面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进而形成微互连焊点。为了满足电子器件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微互连焊点尺寸逐渐减小,这将会使界面IMC所占比例增大。而Cu-Sn型IMC是脆性相,过厚的IMC层会降低微焊点的力学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对IMC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由于形成微焊点的钎焊回流过程中发生液-固界面
新型B基B-Sm(La)-Co非晶合金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和硬度,非晶态合金的宏观性能与其局部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原子结构及有限的实验分析手段,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和‘结构-性能’关系尚未得到很好地认识,计算机模拟目前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细节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的模拟方法对B基非晶合金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比B基B50Sm10Co40和Co基Co65S
SiC陶瓷是耐事故容错燃料中的理想包壳材料,然而由于其硬度较大,不易成形复杂形状零部件,限制了使用范围。Kovar合金属于定膨胀合金,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其热膨胀系数在室温下与SiC陶瓷相近。SiC/Kovar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在核工业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何实现二者有效连接是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Ag-Cu-Ti粉钎料采用活性钎焊法对SiC陶瓷和Kovar合金实现了有效连接。研究了钎焊温度、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