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甲苯-2,4-二异氰酸酯经鼻致敏建立羊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1目的: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往多采用小型动物,如豚鼠、大鼠、小鼠等。啮齿类动物模型在该领域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较多缺点。本实验旨在建立鼻腔宽敞的大型动物—黄羊的变应性鼻炎模型,并初步探讨其实用性。方法:1,黄羊4只行鼻部解剖,详细记录解剖数据以了解鼻腔解剖结构,包括前后鼻孔大小,鼻甲鼻道长度和表面积等。2,黄羊12只,8只为模型组,4只为对照组。模型组使用15%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橄榄油溶液滴鼻建模,建模过程分为致敏和激发两期。致敏期:每次每侧鼻腔滴入15% TDI橄榄油溶液5 ml,每日1次,连续21天。激发期:从第23天开始,每侧鼻腔隔日1次滴入15% TDI橄榄油溶液5 ml,激发7次,共14天。整个建模过程为35天。对照组的4只黄羊,使用橄榄油液,滴鼻方法同前。记录建模过程中黄羊症状体征评分,建模完成后,测定黄羊鼻腔灌洗液中组胺浓度,并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判定黄羊建模是否成功。3,将建模成功的黄羊随机分为A组(布地奈德治疗组)和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并与对照组对比,以评价该模型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1,黄羊鼻腔宽敞,鼻腔解剖结构与人类极其相似。2,TDI致敏后,模型组8只黄羊均出现频繁于羊圈上擦鼻、大量喷嚏、鼻分泌物量增加等典型变应性鼻炎表现。激发后30分钟内平均擦痒次数、喷嚏次数、鼻分泌物量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后一次激发2小时后,模型组鼻腔灌洗液中组胺浓度为63.13±18.05ng/ml,对照组为27.52±5.84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黄羊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见上皮有脱离,厚度不均,基底结构不清,黏膜下组织结构疏松,组织间隙水肿,血管扩张,固有层内散在或灶性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对照组黄羊鼻黏膜未见上述改变。3,A组经布地奈德局部喷鼻后,擦痒、喷嚏次数、鼻分泌物量等明显减少,B组无明显改变。两组症状体征评分相比,从治疗后第6天开始差异已有统汁学意义(P<0.05),最后一次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极其显著(P<0.01)。结论:成功建立黄羊这一大动物的变应性鼻炎模型,为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其症状体症评分、鼻分泌物组胺含量、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均类似于临床患者。其不但可用于研究药物疗效,还可用于判定新的物理和手术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二部分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2目的近年来,高强度聚焦超声已临床应用于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本实验旨在观察其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鼻部局部免疫指标及外周血全身免疫指标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改变,从免疫学方面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机制。方法1,对143例符合常年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的患者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月、6月、12月时症状体征评分,将术前评分和术后1月、6月,12月时评分相比较,以评价其临床疗效。2,在上述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为治疗组,另选取2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6月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一下指标:○1,鼻部局部免疫指标:HE染色检查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鼻黏膜组胺含量改变;○2,外周血全身免疫指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外周血组胺含量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改变。结果1,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14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总有效率1月:97.9%;6月:89.5%;12月:81.1%。143例患者术前症状体征评分为10.45±2.14分,治疗后1月评分为3.58±2.11分,6月4.15±3.07分,12月4.78±3.41分,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分别和治疗后1月、6月、12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6月时,30例治疗组患者中27例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显示治疗有效,20例有效患者鼻部局部免疫指标显示:鼻黏膜HE染色见黏膜基本完整,血管扩张、腺体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等现象均有较大改善;鼻黏膜组胺含量1.93±0.75ng/mg;27例有效患者外周血全身免疫指标显示:外周血组胺含量83.56±16.92ng/ml;外周血th1细胞百分比19.22±6.39;th2细胞百分比2.49±1.05;th1与th2细胞比例10.04±0.3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从临床疗效评价、患者鼻腔局部免疫指标、外周血全身免疫指标等3大方面论证了高强度聚焦超声的远期疗效及其可能的物理以及免疫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不能简单视为一种物理因素的影响,重要之处在于其破环了鼻黏膜下过度反应的腺体、神经、血管,从而抑制鼻黏膜细胞的变应原反应性,打破变应原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改善了机体的细胞免疫状况,其作为一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辅助治疗方式,对该疾病的预后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