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产生,公司不可避免的遭遇由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为了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就必须设计一套相应的制度安排,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公司治理也就由此产生。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日益暴露,如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而大股东往往具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倾向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和壮大,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支生力军,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绩效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较晚,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经验不够丰富,治理手段也不够成熟,在改善公司绩效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分析影响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因素,对于提高我国机构投资者治理能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公司治理的涵义、内外部治理机制以及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途径。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的资本结构、董事会、经理层等内部治理机制以及资本市场等外部机制来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绩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绩效具有积极作用的假设,但是影响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障碍因素仍然存在,如机构投资者整体和个体规模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等,因此我国目前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资本市场,从而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绩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