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业考古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它需要地质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借助物理、化学等多种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考古材料,通过对古代残留物的测试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考古学资料以及模拟实验结果等,探索古代早期盐业活动,以便更好地开展与制盐相关的研究。
含盐量检测是盐业考古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将离子色谱法用于陶片吸附氯离子的含量测试,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样品氯离子含量检测方法。利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考古样品中氯离子的含量,可以为考古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采用红外光谱、离子色谱和总有机碳分析等方法,对山东寿光商周时期双王城遗址、阳信县李屋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和生活陶器,以及双王城遗址014A遗迹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双王城遗址盔形器中,大部分盔形器的内、外壁氯离子含量比值不低于1.5,盔形器内壁白色沉积物主要是碳酸钙成分,有机碳含量很低,符合制盐陶器的特征;本文分析的李屋遗址盔形器,其内、外壁含盐量比值0.5-1.0,内壁残留物未发现沉积残留物,而该遗址中有一部分盔形器烧熘了,这表明该遗址是盔形器的生产遗址之一,其中一部分盔形器可能未在当地用于制盐。双王城遗址分析的普通生活陶器,其内、外壁氯离子含量几乎一样,其内壁白色沉积物碳酸钙含量较低,而有机碳含量较高。
作为制盐陶器的盔形器,其内、外壁含氯量差异信息能否被检测出来取决于陶片的现场采集和处理情况,应现场采样样品。此外,014A制盐平面遗迹内各土样绝对含氯量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卤水井和卤水池中土样的含盐量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各遗迹单位含盐量存在差异。
根据研究实例,本文归纳了制盐陶器的离子色谱、红外光谱和有机碳含量特征分布,可作为制盐陶器的判定依据。同时介绍了相关样品前处理方法,以及相应实验流程,完善了制盐陶器残留物的分析方法,从而更好地认识古代制盐活动,以及探索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