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目标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设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化展示,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努力提升课堂参与度和自我认同感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访谈、实践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的“335高效课堂”模式为例,结合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探究“335高效课堂”模式在中学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和实践效果,并对该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改进,力求在今后的模式推广和教学实践应用中能够得到不断地完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结合国内课堂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国内外有关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国内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虽然层出不群,但真正将高效课堂模式成功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学校却凤毛麟角。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335高效课堂”模式,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思路作了相应的论述。第二部分为“335高效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概述。本部分先结合山西晋北地区的教育现状,介绍了“335高效课堂”模式开展的历史背景和该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教学成就。“335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学习金字塔,“335高效课堂”模式的第一个“3”指目标教学三步骤:出示、完成和检测学习目标。第二个“3”指学案导学三要素:导读、导思和导练。第三个“5”指学生行为五主体: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我表述和自我总结。第三部分结合教学案例,论述了“335高效课堂”的搭建策略及具体要求。在“学习小组的组建”中介绍了学习小组的搭建策略和作用;在“学案的搭建”中介绍了学案的编制流程,明确了学案的设计要求和使用方法;在“课前自主自习搭建”中介绍了自主自习的时间安排和任务规划;在“出示目标环节”中介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原则和具体要求;在“问题聚焦环节”中介绍了问题导学的构建方法;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规划;在“小组展示和质疑答疑环节”中规范了学生的操作细节;最后对“随堂检测”环节和“课堂小结”环节的搭建策略都做了相应的介绍。第四部分为“335高效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调查分析。实践研究有平行班和实验班两个样本,在每个样本内设置“传统教学组”和“335高效课堂组”,之后通过教学实践来对比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实践研究从月考一结束开始,到月考三结束,中间包括两次月考和一次期中考试。用Excel和SPSS22.0统计软件对三次考试成绩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独立样本T检验,描述性统计值用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显示,平行班在月考二中,“传统教学组”的生物学成绩显著高于“335高效课堂组”,原因可能是后者的学生还未完全适应高效课堂模式;在实验班样本中,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月考二生物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对新课堂模式的适应能力要强于平行班。结果在学期中段过后发生了逆转,在期中考试和月考三中,两个样本下的“传统教学组”的生物学成绩均显著低于“335高效课堂组”,且月考三的显著性差异要高于期中考试。可见,随着学生对新模式课堂的适应,“335高效课堂”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成绩。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以期中考试为节点,第一阶段调查了高一师生对“335高效课堂”模式的认知和适应情况,第二阶段调查了“335生物学高效课堂”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结合访谈调查和实践教学,从不同角度对“335高效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现状、应用效果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结合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对“335高效课堂”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给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对于部分高一师生对“335高效课堂”的认同度较低的问题,可以采取加大课程改革培训、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平稳过渡“335高效课堂”模式等策略来解决。对于自主自习环节的问题,可以通过明确自主自习学习任务、划分教学“重点照顾”对象、分层次制定学习任务和教师加大对自主自习的检查力度等策略来解决。对于小组合作讨论环节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小组内创建良好组分、设立考评方案、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认真落实学校的要求等策略来解决。对于小组展示交流环节的问题,可以采取提升生物学课堂趣味性、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和合理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规范学生的展示交流环节和提升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等策略进行解决。最后部分得出结论:“335高效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相比更富有生命力,该课堂模式积极响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个性化展示,提升了学习的参与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335高效课堂”模式突出了“学优生”,转化了“后进生”,熏陶了“问题生”,尽最大可能实现了教育公平。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335高效课堂”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