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公司是华东地区集织造、染色、后整理为一体化以针织产品为主要业务的大型高新技术产业,良好的地理位置不仅为公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为公司提供了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但是国内的纺织加工企业面临着一些困难,随着市场导向化和目标化的清晰,就要求企业需要更加快速的反应,但国内的企业仍然存在拖沓,反应慢的现象。基于这样的现象,就要求公司关注交货时间,交货质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等等。通过在T公司的实习,发现在交货端会出现平方米克重与门幅不符合客户要求的问题。从这点出发,经过对T公司生产流程的分析,将可能导致问题出现的工序框定在织造、染色、后整理三个工序。在车间一线管理上,给出自己体会的一些建议;在生产上,进行统计实验,在每个工序合适选择样本,通过对样本平方米克重和门幅两个指标的测试得出数据。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与一线操作者交流,找出成品指标对应的每个生产工序的标准偏差,将测试数据与标准偏差进行对比,分析出与标准偏差差距最大的工序,以及其他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统计实验,有以下主要结论:(1)公司最终大部分成品的克重大于要求克重,即会增加纱线的用量,提高成本。在门幅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单面汗布的80%样本的克重高于合理范围,氨纶汗布63%样本高出合理范围,且单面汗布高出的幅度大于氨纶汗布。(2)在整个工序流程中,对最后成品平方米克重影响最大的为织造环节,如果织造工艺单的设计中存在的经验偏差值较大,则会直接造成最后成品克重或克轻。通过前期的统计实验结论可以看到,织造过程中平方米克重的确定存在优化的可能性。然后设计优化实验,探讨在适当增加线圈长度的条件下,织物最后的平方米克重、门幅以及缩率会产生怎么样的变化。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织物线圈长度与平方米克重的图表可知,随着线圈长度的增加,针织物的平方米克重减小,织物也标的越来越稀薄。通过观察,规格c、d、e的布面效果近似相同。(2)按照实验准备中所讲,若以线长为2.55mm的d规格作为我们最终要的产品,线长增加0.05mm最终的产品克重、门幅、缩率和扭率也在所要求的合格范围内,这样可以减少纱线的使用,为公司节约成本,所以建议车间操作者在进行工艺计算时,可以考虑将线圈长度适当放长。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1)本论文结合T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从公司平时会遇到的产品质量问题入手,寻找最容易导致问题出现的工序,最后设计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且优化生产工序。(2)在寻找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工序时,采取样本统计的方法,随机选取样本,测试相关指标,使数据具有代表性。(3)实验过程均在公司完成,深入到车间一线,结合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在遇到问题时与车间操作者积极沟通,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解决公司的生产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4)在优化实验中,结合统计实验得出的结论,以节约公司成本为出发点,设计实验,得出可操作性的工艺参数,为公司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整个实验设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门幅与克重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公式,所以不能定量的分析门幅的缩小与克重的增加之间的关系;而门幅、克重与码重之间存在关系,在实验时没有将码重列为统计项目;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克重、门幅、缩水率三者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没有将缩水率定量的考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