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中心正西约30公里,地处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基址周边九峰环绕,地理位置极佳。寺院始建于西晋,至今已经有1700余年的寺史,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之后最早建成的寺院。历史上的潭柘寺几度盛衰,先后以华严宗、禅宗、律宗为宗派,寺院的发展始终与北京地区的佛教背景息息相关。潭柘寺的空间格局从明代大举重修之后一直沿用至今,寺内现存单体建筑及周边主要附属建筑则多为清代所建,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清代北方官式建筑的形制等级、结构做法、细部装饰等特点。无论从宗教传承、还是寺院建设的角度,都是北京地区佛教建筑当中极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不同于北京城内绝大多数佛教寺院,潭柘寺倚仗天然的山水环境,寺院内外均有明显的园林化倾向,外围山水环绕、院内古木参天。植物是潭柘寺内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它们陪伴了潭柘寺成百、甚至上千个春秋,与殿堂、院落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佛寺景观环境,更是寺内不可再造的活态遗产。作为这样一座兼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佛教寺院,潭柘寺相关的系统性资料却非常有限。目前能查找到关于潭柘寺较为详尽的记载,只有撰于乾隆四年(1739)、续撰于光绪九年(1883)的《潭柘山岫云寺志》,距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对于上文所提及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建筑配置、园林景观等角度,潭柘寺均尚有广大的研究空间、以及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将以潭柘寺的历史沿革为切入点,整合现有的史论文献资料,并参照寺内塔铭、碑文等实物遗存,梳理出潭柘寺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策背景相对照,以潭柘寺为典型案例,反映北京地区的佛教传播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结合寺院空间格局现状,对潭柘寺不同时期的平面布局,作合理的复原及想象,将抽象的文本信息转化到图纸之上,让潭柘寺的发展脉络更为生动、可读。对于潭柘寺的现存殿堂配置及园林景观特色,文中也会有较为详尽的分析,以史料、测绘、影像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完整的呈现潭柘寺的建筑艺术价值。最后,文章还将从宗教活动、皇家活动、游览活动的角度,探究古代潭柘寺的使用情况;并与潭柘寺的使用现状相对照,由此整理出潭柘寺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存问题,对今后的合理化利用提供几点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