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当代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以短篇小说创作见长。长期以来,巴塞尔姆的小说作品以卓越的实验性、碎片化的语言、多变的文体为众人认知,创作风格诙谐、精准、风趣又古怪,被称为“巴塞尔姆式”写作。然而,巴塞尔姆小说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却往往得不到重视,被认为缺乏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研究者因而往往忽视巴塞尔姆创作中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和关注。实际上,巴塞尔姆正是他的时代的敏锐观察者,政治运动、社会风气、艺术商品、现代人的情绪、生存状态......都是他小说中常见的表现对象。其中,巴塞尔姆的小说作品中不乏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他对这些边缘形象的塑造和他们所处的生存状态的描绘与后殖民理论批评家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关于属下的论述不谋而合。属下一词原文为Subaltern,在国内常常被译为庶民、底层人、被压迫者等,在词语上有副手、下属、少尉、次要的含义。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使用Subaltern,用以指代意大利南部无组织的底层农民。印度“庶民研究小组”用Subaltern一词指代印度独立后受压迫的底层阶级,突出了词语的从属意味。而在斯皮瓦克这里,Subaltern的含义被扩展,成为一个滑动的能指,灵活地运用在各语境中指代受压迫的缺乏自主意识的主体。斯皮瓦克1988年发表论文《属下能发声吗》,通过对福柯与德鲁兹的对谈、印度庶民研究小组研究方式和历史档案书写、印度“寡妇自焚”等问题的思考,指出了被压迫的属下无法发声的“沉默”现状,揭示了精英知识分子对属下“再现”过程中存在的骗局。同时,斯皮瓦克将女性主义视角、翻译政治理论等问题引入属下问题中来,并在之后的研究与著作中不断丰富其属下理论。巴塞尔姆小说中多样的属下形象适应了斯皮瓦克属下观念中的流动性特征,他们往往因为某一方面的边缘化质素受到主流阶层的压迫,或被知识分子代为“发声”,或陷入自我“他者化”的漩涡放弃发声,最终陷入不得已的“沉默”、无法自我言说的境地。在这一问题上,斯皮瓦克强调教育在构建属下主体性、抵御他者镜像上的作用。此外,她认为,第三世界文本的英文翻译中常常隐藏着的后殖民主义陷阱,需要警惕和重视。斯皮瓦克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属下问题的应对做出了贡献,但是往往受到现实条件限制难以实行。巴塞尔姆则从属下角度出发,在自主性觉醒前提下,倡导属下在行为意义上的抵抗和自我建构,坚持了叛逆反抗的理论话语。在再现问题上,巴塞尔姆避免对某一阶层做直接代言。他以反讽、戏仿、陌生化等手法拉开与属下、霸权阶层、书写者的距离,对知识分子以维护霸权统治为目的的属下“代言”大加嘲讽,转而对主流霸权对属下的压迫和代言欺骗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再现,巧妙地跨越了自己的西方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身份导致的书写障碍,对西方主流作家如何避免中心主义陷阱、恰当处理属下文本这一难题做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