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聚落是农业人口居住和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是乡村聚落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乡村聚落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但其空间格局的研究始终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景观生态学方法、RS和GIS技术等新技术方法被逐渐运用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研究当中,但尚处于聚落形态数据信息的获取和时相对比层面。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历史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缺少对乡村聚落数据有效管理的探讨以及小尺度、长时间序列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研究。本文以蔚县为例,以乡村聚落点为研究对象,对乡村聚落数据按照分类原则进行聚落类型划分,依据聚落建立时间进行历史时期的划分。基于Geo Database数据模型,设计并构建了乡村聚落数据库,实现了对数据的快速查询、计算与分析功能。通过对乡村聚落的统计分析,探讨其聚落数量的演化特征;依据聚落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乡村聚落数量的演化过程;运用GIS最邻近指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整体分布模式和区域差异,生成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核密度分布图,可视化表达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蔚县乡村聚落的数量分析发现:聚落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元朝以前聚落数量增长缓慢。明朝时期聚落数量快速增长,新增聚落的数量达到高峰。清朝时期增长速度减缓,乡村聚落的发展趋于稳定。(2)唐朝前人文类聚落居多,隋唐时期自然类聚落快速增长。明清时期自然类与人文类聚落数量趋向平衡。地形、方位和姓氏类是蔚县乡村聚落的三大主要类型,姓氏类始终是人文景观类聚落的主体。(3)聚落整体格局的演化特征表现为由集中分布模式趋向随机分布模式。隋唐前到元朝,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明朝时期,随着乡村聚落大量增加,空间分布范围扩大,乡村聚落呈现随机分布。(4)在聚落格局的整体演化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具体表现为四种分布模式:隋唐前及隋唐时期,表现为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密度核心分别是代王城镇和下宫村乡,分布在壶流河一侧,蔚县北部和南部山区乡村聚落分布较少;宋元时期,新增乡村聚落数量较多,分布范围扩展到整个县域,空间分布呈现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聚集的核心增多,空间分布开始向北部及东南部山区扩展;明朝时期,呈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新增乡村聚落的数量达到高峰,中部平原壶流河两侧乡村聚落大范围扩展,蔚县盆地乡村聚落的基本格局形成;清朝时期呈现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聚落发展趋于稳定,空间分布格局形成。(5)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推动和影响。自然条件是聚落空间总体格局演化的主导。蔚县地处三山交汇处,是典型的山间构造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加之中部丰富的水源,使中部平原区成为乡村聚落高度聚集的区域。政治军事因素是推动聚落空间总体格局演化的外在动力。商周时期,蔚县为代国,属冀州,代王城为其都城,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代王城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聚落首次出现并一直聚集的地区。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则是聚落空间结构发展的内在动力。近距离的人口移动以及外部人口的迁入促进聚落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八大集镇的形成,是明清时期聚落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