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促进中国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2010—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提出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促进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提倡“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大力发展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在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下,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的区域公共品牌,在区域品牌的带领下,广大农户进行安全生产、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促进农业品牌化高质量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2006-2011年,红枣价格快速增长,每吨红枣售价35266元,是2006年红枣价格的五倍,在此期间阿拉尔各团场大量增加红枣增长面积,2011-2015年红枣价格大幅度下跌,2013年跌至低谷,团场开始大片放弃种植红枣。近年阿拉尔红枣种植面积有所回升,红枣产量稳步增加,2021年每吨红枣售价11236元,红枣价格仍旧较低。农产品公用区域品牌在培育、建设和维护长期过程中发现,农户在使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没有很好地执行品牌质量安全生产要求,没有采取安全生产行为,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公地的悲剧”,集体行动困境及博弈非合作均衡等行为现象。阿拉尔枣产业要想找到出路,区域品牌建设必不可少。区域品牌是促进阿拉尔枣产业发展、推动兵团枣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塔里木河”区域品牌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的生产标准对枣农的生产行为进行规制,通过激励性规制(农业补贴)或约束性规制(在化肥、农药、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和农产品销售前的质量检测)对枣农的生产行为做出奖励或者惩罚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入访谈对阿拉尔枣农参与“塔里木河”区域公用品牌进行安全生产行为进行了系统调查。利用实证模型实证分析了枣农在红枣种植进程中受规制影响,枣农安全生产会发生的显著性变化,讨论了“塔里木河”区域公用品牌生产安全规制对枣农安全生产行为变化的相关问题,得到下列主要结论:(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团场枣农在施肥时,会加入有机肥和复合肥,但这两者占比在是否使用区域公共品牌的前提下有较大的区别,使用区域品牌的枣农在有机肥的使用量可达200公斤/亩,而未使用区域公共品牌的枣农在有机肥的使用量平均为70公斤/亩。因此,为保证产量,枣农会在普通化肥上“下功夫”,在农药使用方面,使用区域品牌的枣农绝大部分都使用的是中低毒农药,且在使用剂量上也基本满足生产标准,相比之下,为使用区域品牌的枣农,在农药毒性和剂量方面存在过度施用农药、施用高毒农药现象。在安全生产技术上,使用区域公共品牌的枣农受品牌影响,大范围推广安全生产技术,采纳程度较高,而未使用区域品牌的枣农在生产技术上大都凭借自身的种植经验从事生产。(2)基于二元Logit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质量规制方面,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质量安全规制对枣农在安全使用农药、安全施用化肥、采纳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均有正向的影响;化肥规制、农药规制、技术培训对枣农安全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补贴对枣农施用有机肥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售前红枣质量检测对枣农安全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外部特征方面,枣农加入合作社、周围有人进行安全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安全生产认知和户主及家庭特征方面,红枣收入在总收入占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红枣种植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安全生产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效益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枣农受教育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枣农年龄、生产成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枣农种植红枣年限不显著。(3)为了规避参与品牌枣农的自选择性问题对估计结果产生偏误,因此本文基于样本户的数据,进一步利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加入“塔里木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枣农(A组)和未加入的枣农(B组)进行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发现,样本点加入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枣农在化肥、农药、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比(B组)的枣农更愿意使用安全的农药、化肥和技术。这表明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生产的硬性要求对枣农安全生产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在生产高质量红枣的要求下,在农资投入方面(A组)枣农比(B组)枣农的投入更多。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约束性规制影响下,枣农更愿意进行安全生产。通过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实施科学生产管理,健全农产品追溯平台;(2)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增强补贴力度并下发到户;(3)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并组织培训以此提高农户安全生产行为认知水平;(4)扩大“塔里木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覆盖范围,择优选用;(5)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现,搭建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