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抗核周型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及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U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2012年广州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诊治意见中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09.1.1~2014.1.1首次入住的200例UC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包括基本资料、病情程度、病程、病变范围、临床类型及肠外表现等,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患者血清pNACA、GAB的表达,分析pNACA、GAB在U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结果:本组200例UC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男:女之比约为1.27:1。pNACA阳性率分别为27.5%(55/200)、23.5%(47/200),GAB为19.0%(38/200)、14.5%(29/200),其在男女两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571,P=1.000)。本组病人入院年龄16~77(46±15)岁,发病年龄5~76(43±15)岁,发病高峰多见于40~49岁(49/200,24.5%),呈单峰分布。将年龄分为<40岁、≥40岁两组,pNACA在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8.5%(37/200)、32.5%(65/2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28);而GAB为11.5%(23/200)、22.0%(44/200),两组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643)。本组资料中以慢性复发型(116/200,58%)最多见。pNACA在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7.5%(35/200)、33.5%(67/200),GAB为15.0%(30/200)、18.5%(37/200),其在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649)。本组200例UC患者以轻度(116/200,58.0%)、中度(67/200,33.5%)为主,在轻、中、重度三型pNACA阳性率分别为26.5%(53/200)、19.0%(38/200)、5.5%(11/200),GAB为21.0%(42/200)、10.5%(21/200)、2.0%(4/200)。其在三组间pNACA、GAB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7,P=0.527)。本组200例UC患者病变范围依次为左半结肠(86/200,43.0%)>广泛结肠(66/200,33.0%)>直肠(48/200,24.0%)。pNACA阳性率分别为22.0%(44/200)、18.5%(37/200)、10.5%(21/200),GAB为15.5%(31/200)、7.5%(15/200)、10.5%(21/200),其在三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P=0.051)。本组200例UC患者以活动期为主(194/200,97.0%),其pNACA、GAB阳性率分别为50.0%(100/200)、32.0%(64/200)。pNACA、GAB阳性在活动期、缓解期两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8,P=0.404)。本组资料中有肠外表现者占3.0%(6/200),其中含2项或以上者1例(同时具备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肝胆疾病2例,口腔溃疡2例,关节疼痛2例,皮疹2例。pNACA、GAB在肠外表现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3/200)、0.5%(1/200),其在有无肠外表现两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666)。在本组资料中还发现病变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继续组间两两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病变范围累及越广,病情越严重。本组200例UC患者中pNACA、GAB阳性率分别为51%(102/200)、33.5%(67/200),两者均阳性的比例为19.0%(38/200),pNACA阳性时GAB阳性率为37.3%(38/102),GAB阳性时pNACA阳性率为56.7%(38/67)。在本组200例UC患者中发现pNACA在病情严重及病变部位广泛的病人中表达显著升高,其在重度广泛结肠中阳性率最高,为75.00%(6/8)。结论:1. pNACA、GAB阳性与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病情分期、肠外表现等无关(P>0.05)。2. pNACA、GAB的表达可协助UC的诊断,但由于其阳性率较低,不适宜UC的临床筛查。3.pNACA在病情严重及病变部位广泛的病人中表达显著升高,pNACA(+)可能是U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有重要价值。4.联合检测pANCA、GAB不但可以提高各自的表达率,而且可以提高UC的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