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裂解的有核前体细胞产生的无核血细胞,在止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迅速与受损的血管结合,聚集形成止血栓,防止血液流失。但活化的血小板也会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内皮细胞损伤处,导致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异常活化,防止血栓产生,但目前已经上市的抗血小板药物大多伴有严重的出血等副作用,对于无显著出血风险的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一直是血液学研究的热门问题。整合素蛋白αⅡbβ3的双向信号转导对于血小板止血和血栓形成等过程至关重要,而14-3-3ζ和c-Src等衔接蛋白与整合素蛋白β3亚基胞质端尾部的结合显著影响信号转导过程。研究发现在时间或空间上干扰整合素与衔接蛋白相互作用,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而不影响止血功能,是开发安全的抗血栓药物的极具吸引力的新策略。本研究首次发现14-3-3ζ与c-Src蛋白相互结合是由14-3-3ζ蛋白上的-PIRLGLALNFSVFYYE-片段(PE16)和c-Src的SH2结构域介导的,而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发现了 14-3-3ζ蛋白与整合素β3相互作用是由14-3-3ζ蛋白上的-ESKVFYLKMKGDYYRYL-片段(EL17)和整合素β3蛋白胞质尾部上的-KEATSTF-片段(KF7)介导的。EL17基序抑制剂或KF7多肽可以干扰14-3-3ζ-c-Src-integrin β3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在不影响整合素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相互结合的前提下选择性抑制整合素β3的外向内信号转导,从而抑制血栓形成而不会导致显著的出血副作用,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血栓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大豆饮食被认为有助于预防人类的心血管疾病。据报道,大豆和其他豆类中富含的异黄酮具有抗血小板活性和潜在的抗血栓活性。对实验室化合物资源库进行筛选,发现多种异黄酮化合物(如3,4,7-三羟基异黄酮,金雀异黄酮和大豆苷元)可以与14-3-3ζ蛋白显著结合,且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本研究旨在阐明异黄酮类化合物在血小板中的潜在靶点。在低剪切力(300 s-1)和高剪切力(1800 s-1)下,于离体灌注室模型中评估了金雀异黄酮和大豆苷元的抗血栓活性。用野生型和Gp1bα缺陷小鼠的血小板评估了金雀异黄酮和大豆苷元对血小板聚集和延展的影响。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这些异黄酮类化合物与14-3-3ζ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蛋白质印迹评估整合素蛋白αⅡbβ3介导的外向内信号转导的影响。研究发现金雀异黄酮和大豆苷元对灌注室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在高剪切力(1800 s-1)下。这些异黄酮类化合物与14-3-3ζ蛋白相互作用并抑制GP1B-Ⅸ和αⅡbβ3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整合素介导的血小板延展和外向内信号转导。研究结果表明14-3-3ζ蛋白是金雀异黄酮和大豆苷元的新靶点。14-3-3ζ蛋白是一种调节GP1B-Ⅸ和αⅡbβ3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衔接蛋白。本研究首次发现14-3-3ζ是一种新的c-Src与整合素β3蛋白相互作用的协同蛋白,14-3-3ζ-c-Src-integrin β3复合物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形成,证明14-3-3ζ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促进c-Src蛋白与整合素β3蛋白的结合。14-3-3ζ-c-Src-integrin β3复合物的发现为不干扰整合素配体结合的情况下选择性地抑制整合素外向内信号转导提供理论基础。基于这一新的理论,发现了新型具有抗血栓活性的化合物,其具有很好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且没有显著出血副作用,并为抗血栓形成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