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和分析薄氏腹针疗法/腹针疗法,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在疗程中的治疗效应,以便未来在临床上,佐助作为选择治疗方向的指标,在于运用及推广于合适接受腹针疗法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以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方法: 收集、筛选我院2013年12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骨科门诊部,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伴临床症状明显、脾肾两虚型,制定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中药疗法,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5-70,平均50.41±1.32岁;病程6个月至6.5年,平均3.31±0.92年。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71,平均50.52±1.53岁;病程8个月至6.3年,平均3.53±0.74年。观察两组并收集两组的有效疗程、1个月后随访的治疗施行前后的疼痛强度评估和疼痛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VAS、JOA疗效评价)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析和比较等客观指标。2015年4月最后归纳整理数据,进行统计。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顺利完成,治疗组无神经损伤、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总疗程后和1个月后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患者在总疗程后及1个月后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及疗效评价指标、总疗效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中,腹针穴位(腹针新穴)组合的运用前及后的VAS评分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针疗法与中药疗法,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伴临床症状明显、脾肾两虚型患者,治疗均有明显改善,总疗效率相若。但腹针疗法起效比中药疗法快,疗程中腹针疗法的腹针穴位(腹针新穴)组合的运用,更是立竿见影,拔针后下床已觉明显舒缓,下肢也较前温暖,治疗过程简单而舒适无痛,确实体验了《腹针疗法》[31]书中所说的治疗效果,加上价钱较中药廉宜,施行方便,而中药服用的准备过程則较繁复,因此,腹针疗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