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氮磷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9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的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其中绝大部分为坡耕地。紫色土由紫色页岩发育而成,具有土层浅薄、孔隙度大、下渗及抗蚀性差的特点,其土壤中氮磷的流失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开展对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氮磷迁移流失规律的研究对于库区的水土保持以及水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南大学紫色土肥性研究基地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室内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紫色土径流和壤中流中 TN、TP在不同雨强、坡度、上方来水及施肥方式下的变化规律。所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雨强对紫色土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 TN、TP迁移流失的影响研究表明:径流中TN的流失浓度随着的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在中、小雨强时壤中流中的TN流失量小于径流中TN流失量,但是在大雨强时地表径流中TN流失量显著大于壤中流中的TN流失量。径流中的TP流失量与流失浓度呈现相同的规律:都是随着雨强的增大呈现先减小然后增大的变化规律。TP的流失存在一个“转折雨强”0.89mm/min,在“转折雨强”0.89mm/min时壤中流中TP的流失浓度及流失量最大,而此时径流中TP的浓度和流失量最小。雨强对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TP的浓度影响很小,但对于TP的总流失量影响很大。  坡度对紫色土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 TN、TP迁移流失的影响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中的TN浓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壤中流中的TN浓度及流失量都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存在一个临界坡度为15°,在坡度15°时壤中流强度达到最大值。坡度对于地表径流中TP流失总量的影响较大,在有上方来水的情况下,坡度越大,地表径流中的TP流失总量也越大;而坡度对于壤中流中TP流失总量的变化影响较小,其TP流失总量相对于地表径流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上方来水对紫色土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 TN、TP迁移流失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有上方来水时TN的流失浓度随着上方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上方汇水流量达到600ml/min时径流中TN的流失浓度最大。上方来水对紫色土坡耕地径流及壤中流中TP的流失总量有显著的影响,径流与壤中流中TP的流失浓度相差不大,但壤中流中TP的流失总量占径流TP的流失总量比例最高仅为6.17%。  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 TN、TP迁移流失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径流和壤中流中TP流失浓度及流失量有显著的影响:在喷洒施肥的情况下,壤中流中TP的流失量总体上明显的大于混合施肥下的TP流失量;混合施肥时TP的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的中后期。
其他文献
目的:  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稳定过表达fancd2os基因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模型,分析fancd2os过表达对紫外(UV)诱导TM3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采用RNA干扰策略沉默fancd2o
陇东地区为典型的非饱和黄土地区,拥有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过去西北地区黄土的研究多集中在兰州、西安等地,陇
建筑隔震体系是全新的一种抗震方式。在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减小地震作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隔震支座通常设置在结构底部或者上部楼层层间,即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随
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其中又以干旱、低温和盐渍的影响最为严重。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主动的防御机制,能够识别逆境信息并通过信号传递最终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抵御不良环境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可溶性糖、甜菜碱等,同时,许多基因被诱导表达。植物体内存在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由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催化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减震手段,如今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隔震结构在地震中的隔震效果优良,但是在强震来临时,上部结构有可能发生弹塑性变形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