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辛、温,有小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1]。半夏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杂草性植物,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课题组对主产区四川、贵州、甘肃半夏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不同产区半夏的生长环境、变异情况及药材初加工方法。通过考察发现,生长在不同环境甚至同一环境下的居群间都存在变异,主要体现在半夏植株的叶形和珠芽上。另外,半夏产地初加工方法多为去皮.熏硫-干燥,熏硫处理后的半夏色泽好,易干燥、易储藏、防虫,熏硫不当除对半夏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影响外,还导致外源性有毒物质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影响半夏的临床疗效。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进行了半夏产地初加工方法和不同叶型半夏遗传多样性与品质的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半夏产地初加工研究(1)本课题对半夏进行了烘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远红外干燥、熏硫处理等6种方法的研究,将其加工品与购买的2批商品半夏(熏硫)从药材的外观性状、折干率、总酸及总生物碱含量、浸出物、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烘干、晒干、真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远红外干燥的半夏在外观性状上差异较大,以晒干最好:其浸出物、总酸含量间无显著性差异;除真空冷冻干燥外,其余4种方法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熏硫对半夏的浸出物、总生物碱、总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通过加权评分法对不同加工方法的半夏药材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以晒干半夏的评分最高,其次是减压干燥,熏硫处理的评分较低。(2)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半夏不同熏硫时间及熏硫后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半夏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半夏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随着熏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在熏硫时间>b h以后,二氧化硫残留量超过了150mg/kg;另外,熏硫对半夏中的化学成分也有了一定的影响,总生物碱含量与熏硫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总酸含量随熏硫时间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不同干燥方法对半夏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也存在影响,以熏后晒干处理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最低。(3)对半夏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熏硫与无硫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熏硫与未熏硫半夏的HPLC指纹图谱作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表明,熏硫时间在bh以内的图谱与未熏硫半夏图谱相似,熏硫时间大于bh后,与未熏硫半夏图谱相似度较低。结合熏硫前后半夏药材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变化及二氧化硫残留量进行分析发现,熏硫时间小于bh时,半夏中化学成分虽有一定的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且二氧化硫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150mg/kg的标准,因此将半夏最佳加工方法确定为:以直接晒干最好,在某些阳光不充足的地区,半夏采挖后无法晒干时,可以适当的进行熏硫处理,但是熏硫时间不得超过bh,该方法己申请专利1项。2.对半夏种内变异情况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细胞学、药材质量等方面的初步研究,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半夏主叶长、主叶宽、珠芽位置(珠芽至块茎的长度)、地上部分(地上部分茎的长度)、株高、珠芽直径、块茎直径等进行测定和统计分析显示,半夏表型特征存在普遍的变异,其中叶形状的变异最为明显,按照叶形的不同将半夏分为芍药叶型、桃叶型、竹叶型、柳叶型4种,其中芍药叶型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珠芽的着生位置、数量和块茎形状。(2)对4种叶型半夏的生长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除桃叶型半夏的珠芽发生时间略早外,芍药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的生长规律都比较一致,竹叶型半夏和柳叶型半夏出苗晚于芍药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竹叶、柳叶型半夏的珠芽发生时间与芍药叶型半夏的相似。在整个生长过程中,4种叶型半夏均有2-3次倒苗,竹叶和柳叶型半夏的倒苗时间略晚于芍药叶、桃叶型半夏;另外,4种叶型半夏的佛焰苞发生率和结实率均较低。(3)从染色体数目、SDS-PAGE蛋白电泳、ISSR分子标记等方面对4种叶型半夏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叶型半夏在染色体数目、蛋白水平、分子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过分析发现,芍药叶型半夏和桃叶型半夏在蛋白水平、分子水平上的遗传距离比较接近,有较好的一致性。(4)为研究不同叶型半夏在药材质量上的差异,对不同叶型半夏药材的外观性状、薄层色谱、总生物碱、总酸进行了测定,并对其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叶型半夏的生物碱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竹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和总酸含量均较高,其次是芍药叶型半夏、桃叶型半夏,柳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和总酸含量均较低。通过化学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发现,芍药叶型与桃叶型的相似度最高,竹叶型与柳叶型相似度较高,而芍药叶型、桃叶型与竹叶型、柳叶型的相似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