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是诱发结直肠癌的三大高危因素之一,其癌变过程通常被认为与病程中肠黏膜反复炎症-修复过程有关。前期研究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关系较为密切。中药黄芩在临床上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改善结直肠癌预后具有显著的疗效,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影响黄芩代谢过程和药效发挥的关键环节。本论文从肠道菌群稳态角度出发,积极探寻黄芩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机理。1、肠道菌群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及黄芩药用研究进展通过大量资料查阅,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对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癌变领域的治疗手段及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对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及黄芩药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论文的立项依据与设计内容,为本论文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黄芩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小鼠的药效研究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运用致癌剂氧化偶氮甲烷(AOM)和致炎剂葡聚糖硫酸钠(DSS)造模建立了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小鼠模型。将45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5只)、模型组(15只)、黄芩组(15只),通过疾病指数评价测定小鼠状态表现、肉眼及光镜考察小鼠结肠组织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结肠组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等多种方法,开展黄芩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药效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模型组小鼠,黄芩给药可显著改善结肠肿瘤小鼠的状态表现,对抗炎症刺激造成的结肠萎缩,降低结肠肿瘤的数量及大小,缓解结肠细胞异型增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由此可见,黄芩可以显著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癌变的进程。3、黄芩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小鼠的菌群影响取正常组、模型组和黄芩组小鼠新鲜肠道内容物进行DNA提取。以各样本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16S rDNA基因V3区片段扩增,用Gel/PCR DNA Fragments Extraction Kit试剂盒纯化。运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三组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定,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黄芩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在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上与正常组小鼠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经黄芩干预后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黄芩给药会改善病理状态下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增加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结合药效评价,推测黄芩药效调控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肠道菌群的构成有关。4、黄芩主要成分在小鼠肠道菌群作用下的生物转化取正常组、模型组和黄芩组小鼠新鲜肠道内容物,制成肠道菌群混悬液,体外模拟肠道环境,与黄芩提取液在37℃厌氧培养,于不同时间点取样。经样品前处理后,运用HPLC法考察黄芩主要成分生物转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直肠癌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转化效率明显缓慢低效,而黄芩给药后可对抗病理状态下菌群转化缓慢低效的状态。表明黄芩可能通过调节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结构,从而促进自身的生物转化更好地发挥药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进程。5、全文总结与展望本论文着眼于临床抗结直肠癌药效显著的黄芩,从肠道菌群稳态的角度探讨黄芩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AOM/DSS癌变小鼠模型,验证了黄芩对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抑制作用,阐明了肠道菌群稳态可能是黄芩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揭示了肠道菌群与黄芩之间的互动效应可能是黄芩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重要机制。为黄芩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天然药物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结直肠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研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