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柏拉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理想国》是最重要的哲学、教育学和文学著作之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灵魂转向的技艺”的理念,对后世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影响深远。 个人与城邦的矛盾是柏拉图教育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雅典与斯巴达这两个模式完全不同的城邦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其教育实践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将从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着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理想国》是最重要的哲学、教育学和文学著作之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灵魂转向的技艺”的理念,对后世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影响深远。
个人与城邦的矛盾是柏拉图教育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雅典与斯巴达这两个模式完全不同的城邦都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其教育实践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将从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实践着手,指出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斯巴达和雅典因素;接着对《理想国》中教育思想进行解读。首先,从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指出paideia与pais、paidia、physis的内在关联;其次,结合文本进行解读,将《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概括为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过程三个方面;再次,对“教育(paideia):灵魂转向的技艺”进行分析,并对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进行论证。
柏拉图的思想充满着矛盾,前后并不总是一致。《法律篇》是柏拉图晚期的重要著作,其中有许多对教育的论述。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思想,论文最后将对《法律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柏拉图教育思想发展的现实因素,比较这两者中教育思想的异同。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柏拉图教育思想在前后期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是这种差异只是细节上的,其教育基本理念没有改变,即教育始终关注着灵魂,它是灵魂转向的技艺,不同于立法和规训肉体的技艺。
其他文献
对知识的研究对于关于理性主体科学的来说是关键的。这在人工智能领域及相关领域都是广泛公认的。然而,经常性被研究及被形式化的知识的形式是关于事实的知识(knowledge of facts)。我们称这种知识的形式为know-that(知道这样)。know-that在人工智能中是一个被成功应用的概念,是很多人工智能系统的基础,因此亦被术语命名为knowledge-based(基于知识)。 然而,关于知
学习是人类具有智能的一种体现,也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基本途径,而机器学习是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的重要表现。怎样才能让计算机更好地模拟人类的思维,更好地进行学习,这是计算机领域科学家和逻辑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大量的知识工程实践已经表明,知识获取问题是智能系统性能和应用水平得以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以机器学习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知识获取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将在新一代智能系统中占据重要的
“可能世界”概念自莱布尼茨提出以来,诸多学者对其展开分析和论证,其中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者深入分析了可能世界理论的诸多因素,创建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了现代逻辑的经典语义学理论。克里普克继承和发展了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其合理性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站在语义学的角度展开了自己对可能世界的阐释,既将现代逻辑学从标准的现代逻辑引向了非标准的现代逻辑,同时又使得逻辑学和自然语言
“社会软件”(social softwa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罗希特·派瑞克(Rohit Parikh)提出来的。所谓社会软件,即社会过程的形式化分析和设计。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项目,社会软件通过博弈论和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工具和技术来分析、设计社会过程。跟计算机科学家研发计算机软件一样,逻辑学家的任务在于用逻辑系统建构社会过程(社会程序)。目前关于社会软件的研究分为三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类别:社会结构建
纵观西方思想之历史长河,人类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璀璨丰富,其中尤以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令人着迷。他在追问存在意义的过程当中,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此在”概念,并以“此在”为出发点,揭示出此在之人的“烦”、“畏”等先天性在世结构,从而试图从正面建构死亡意识。他指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无关联的、确知而又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是此在的存在到头,是使此在得以整全的必经之途,他人无法代替此在之人的死,此
泰勒对于当代“自我”的确有着某种根源性或类似于本质、本性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并不是本质主义的理解。这种“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式的而非独白式的“自我”,“自我”本然地指向外物或他人。从这种对话式的“自我”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它所具有的后海德格尔解释学的渊源。通过对泰勒思想的这种解释学渊源的挖掘,我们可以认为他的这种“自我”是对基于人的日常道德反应的某种“背景”、“框架”或“视域”的本体论肯定。这种本体
在西方哲学史上,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不在场”维度,包含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尽管在胡塞尔那里,这一“不在场”的线索时强时弱,时续时断,甚至还伴随着对“在场”合法性的论证而出现,亦即“不在场”的深邃总是与对“在场”的信仰和坚持结伴而行。但不论其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多么地贴近,在此限度之内,胡塞尔阐发了时间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的基本构成思路。他从三个方面(内时间、边缘域、被动发生)对“不在场”的阐发尤为重要;由
现代社会,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性力量。生命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具备了干预和控制生命的能力,人类开始扮演上帝,不仅干预自然界的正常演化,还能干预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给人类带来明显利益的同时,又造成许多隐微的伤害,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恐惧。很多人担心生物技术的发展会威胁到人性和人类尊严,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本
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是意义如何形成和被表述出来,达米特的意义理论在继承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础上转变了意义研究的维度,在语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语力在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论述了达米特语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弗雷格对达米特语力理论的形成毋庸置疑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关于言语意图的理论也深深影响着达米特,维特根斯坦主张从生活形式中研究语言,
正统的科学哲学着重于探究科学的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根本上忽视了科学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造成了科学对人生意义的漠视。尼采的科学哲学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重新界定了科学的含义,认为科学不应仅仅包含自然科学这样的“硬”科学,也应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软”科学。他以视角主义认识论为基础,重新思考了科学和真理的含义。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始终无法跳出主观视角,无法纯粹“客观”地描述事实,因此也就不存在完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