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不合理性之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X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见危不救导致他人遭受严重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对见危不救者在道德上深深谴责的同时也感到了道德约束对这种行为的无力,于是人们转而积极寻求其他措施来对这一行为进行规制。考虑到见危不救行为往往导致社会成员生命健康遭受严重损害,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所以,将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便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人们将目光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赞成者企图用见危不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国外见危不救相关立法,甚至创设许多新的理论来论证在我国将这一行为犯罪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笔者认为见危不救犯罪化还不应贸然上升为刑法规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见危不救犯罪化违反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原则,混淆了法律特别是刑法与道德的界限,是法律道德主义的表现。第二,见危不救犯罪化与我国当前不作为犯罪以及损害性因果关系理论还存在冲突之处。第三,见危不救行为上升为刑法规范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第四,见危不救犯罪化缺乏现实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见危不救犯罪化的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不应当将这一行为上升为刑法规范的结论。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见危不救概述。在这部分中重点介绍了本文所论述的见危不救的概念以及中外关于见危不救的立法例,以此对我国古代和现代世界各国对见危不救是否犯罪化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从见危不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中外立法例等方面介绍了了当前我国学者赞成将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所提出的理论;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将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分别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损害性因果关系、刑法的谦抑性以及可行性方面对见危不救犯罪化提出了质疑,得出我国不宜将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结论;第四部分进一步否定了将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理论并指出了解决之道--刑法之外治理,即通过民事法律、行政法规、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舆论引导对见危不救行为做出正面规制,另外通过明确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以及见义勇为基金的运作,从反面加以规制。
其他文献
<正>鼻咽癌是头颈部发病率较高且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很大的地域分布特点[1],东南亚国家发病率较高,在我国以华南地区居多[2]。研究[3]表明,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鼻
<正> 一那是一个出奇显怪的夜晚。那天是七月初一,一个漆黑漆黑的无月之夜。没有月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严严实实将村子包裹起来的燠热,是趁着燠热疯狂作案的蚊子跳蚤。这样的
<正>引子17世纪的欧洲探险家们虽然没有征服整个世界,却在澳大利亚一条风景如画的小河边发现了一群悠然嬉戏的黑天鹅。这一发现,彻底崩溃了欧洲人的白天鹅信念。于是人们便把
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本文将成本效益分析引入我国立法领域,在借鉴国外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立法实践,从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则、责任
盈余分配权是股东自益权的核心,也是股东作为公司所有者的体现。鉴于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现状,本论文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
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人力资本超过物质资本而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热点。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
当前,媒体监督对刑事司法活动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普法宣传、从某种意义上也确实有助于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实现。但如果我们过高地估计了媒体监督在实现司法公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知识分子的摇篮和知识的最高殿堂的大学应运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智力来源,肩负着为社会
美国私人基金会作为一种非政府机构,在美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提到私人基金会人们就会想到“慈善事业”。美国的慈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今美国慈善产
聚众斗殴罪是司法认定过程中分歧比较大的一个罪名。实践中,相似的案件出现不同情况的判决结果也比较普遍。即使是对此做出统一规范的江苏、浙江和上海,在该罪构成要件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