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初,伴随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形成,国际原油定价权从欧美各大石油企业转移到各个产油国政府手中。世界原油价格开始急剧上升从1972年的每桶1.9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每桶35.7美元,短短8年时间翻了近20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来自能源领域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环境保护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燃烧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作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开始受到来自社会舆论越来越多的指责。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以化石能源为能源基础的经济体系迫于压力不得不开始艰难的转型。
石油危机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双重打击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传统的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如何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受到来自能源领域异常波动的影响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专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种能源问题的经济学分支--能源经济学在这一背景下得以产生。
文章旨在回答能源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化石能源的有限供给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一问题的所作回答侧重于强调新能源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在克服能源约束所起的作用,并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出发,运用数理逻辑和计量分析工具分四章对这一命题进行严格、规范地经济学分析和论证。
第一章提供了研究背景和当前进展。文章首先讨论了能源问题研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接着,依次梳理了马克思、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及西方生态经济学家针对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持有的基本观点。同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经济学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也在此章中得到陈述。
第二章是文章的核心,主要的理论模型在此章中得到充分讨论。文章首先利用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从可持续增长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对能源供给提出的挑战,进而引申出目前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供给体系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形成的能源约束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根本上克服能源约束,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充足能源保障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具有可再生性质的新能源,取代不可再生的传统化石能源。随后,文章分别考察了技术进步与政府扶植在新能源产业成长以及新老能源替代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市场因素被引入模型,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过程被放在更加接近现实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进行分析,力图揭示经济增长、技术以及政策等因素如何通过影响能源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对新能源使用率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
第三章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手段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出于数据质量方面的考虑,文章选用了28个OECD成员国从1974年到2007年共计34年的面板数据,并根据理论模型从需求、技术以及政策三个方面选择解释变量建立了分析新能源使用率变化的计量模型。随后使用标准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在随机效应模型框架和固定效应模型框架下分别进行了参数估计,并运用Hausman检验法进行了模型设定筛选,得到最终的参数估计值,通过将其与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型对实际数据的解释能力。
第四章结合计量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了目前各种因素在新能源产业成长以及新老能源替代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结合中国的能源供给现状,分析了中国面临的能源供给困境,论证了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文章结尾处,依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论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若干原则性的政策建议。
文章的写作意义和最大创新体现在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分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能源问题,扩展了马克思经典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具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等现实热点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