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面临考验,处于我国疫情中心的武汉等湖北省地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面临较大考验,疫情后湖北省居民的心理健康现状需要被关注。心理健康素养代表着心理健康相关的认知、态度、行为、习惯等,会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能使居民积极地面对此类突发事件或其它社会生活事件,有助于居民形成、保持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而消极的心理健康素养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消极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也需要被关注。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如何利用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分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使用了《Kessler10简易心理状况评定量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以及江光荣等人编制的《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疫情后湖北省1830位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采用了实验法,基于心理健康素养新框架,主要依据“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及“应对自己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这两个维度所代表的内容,思考如何用团辅活动的形式将其应用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当中,设计相关活动内容,并探讨该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湖北省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与我国国民总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相当,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2)湖北省居民在心理健康素养结构上的表现存在差异,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的了解高于心理疾病知识观念的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素养高于心理疾病应对素养,自助方面的素养高于助人方面的素养。(3)湖北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在城市人均GDP水平、城乡来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上均存在差异,与社会经济地位成显著相关。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居民、城市来源居民、女性、18~25岁居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居民、家庭可支配年收入最高的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最高。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4)疫情后(2020年8月),湖北省居民(18岁以上)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状况、主观幸福感)中等,不过其中约30%居民心理状况的危险性较高或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或低,在湖北省人口基数下,30%概率的18岁以上居民所代表的人数不可忽视,需要被关注。(5)湖北省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主观幸福感)在城市人均GDP水平、城乡来源、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上均存在差异,与社会经济地位成显著相关。人均GDP最低城市的居民、农村居民、女性居民、18~25岁及26~30岁居民、大学专科或本科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家庭收入最低居民的心理状况最消极。农村居民、女性居民、31~40岁居民、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13001~32000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最低。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6)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心理状况、主观幸福感)之间成显著相关,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能高程度预测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状况、主观幸福感),起主要预测作用的是“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及“应对自己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这两个维度。(7)将心理健康素养新框架中“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及“应对自己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这两个维度所代表的内容作为主要的团辅活动设计依据,将其它维度所代表的内容作为辅助的团辅活动设计依据,在团辅活动中进行实践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结果表示干预有显著效果。建议:干预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其内容可以依据心理健康素养新框架的理念来设计,应主要依据“维护和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及“应对自己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这两个角度,以“知识”、“他人”角度作为辅助。